冯启霞, 现就读于管理学院信管2102 班。 在校期间,她在专业学习上表现优异,一步一个脚印,连续 3 年获得国家奖学金;她积极投身于科研探索,参与过各类竞赛,共获得国家级奖项 3 项,省级 4 项,校级 10 余项,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家银奖、 全国高校精英挑战赛全国一等奖等各种奖项; 她参与的项目通过答辩考核入驻我校大学生创业园。 此外,她还积极投身服务活动,经常进行学业科研交流, 在学院多次作为学生代表进行分享交流, 经常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体验志愿生活的别样乐趣。
“人生如旅途,青春当奋进。正如‘厚德博学,追求卓越’的理工校训一样,我将继续打磨自己, 在这场逐梦之旅中不断努力前行,不留任何遗憾,不负青春韶华。 ”冯启霞这样说。
向下扎根 筑牢专业之基
成长路上,牢记着“勤奋努力”的四字箴言和“读书改变命运”的朴实金句,冯启霞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她的风采。当被问及为何选择我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冯启霞分享道:“我了解到武汉理工大学开设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将技术和管理有机结合, 是面向大数据时代发展需求的。 ”于是,冯启霞怀着满心期待, 进入我校管理学院开启了“贯通上下,内外求索”的求学之路。
本科期间,冯启霞常驻图书馆,与代码和数据为伴。从大一起,她就把时间与精力倾注在学习上,一行行代码、一条条数据见证着她的奋斗与努力。 在不断地学习中,她也总结出自己的专属学习法:“因课制宜+合理规划”。 凭借着这个方法,她连续 3 年获得国家奖学金。 3 年以来,她一直保持绩点和综测排名双第一,特别是在大三学年, 她实现了全部课程成绩都在 95 分以上, 绩点达到 4.69,排名全院第一。
在学习的诸多课程之中, 冯启霞对《数据分析与商务智能》的兴趣最大:“通过这门课, 我不仅学习到了数据挖掘与商务智能的基本技能, 而且通过实际案例学习了如何用数据解决商业问题。 目前处于大数据的时代, 我们需要通过数据去挖掘信息和利用信息, 这也是我科研和未来工作的基础。 ”
除了学习专业理论知识, 冯启霞坚持在专业领域深研数字管理, 积极参与实训项目,较为熟练地掌握 Python、SPSS以及 Mathematica 等编程与统计等软件应用。“这些实训项目锻炼了我对机器学习算法的理解和运用, 培养了我挖掘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在数据分析与商务智能实训项目中,她利用 Python 进行基于因子分析的农牧民幸福感指数评价研究; 在数据分析与建模实训项目中,她利用 Mathematica 训练 GAN 生成新的数码宝贝角色;还有独立构建当代岩彩博物馆网站的分析与设计、 基于物联网追溯的生鲜农产品冷链仓储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冯启霞从一行行代码、 一条条数据的学习与实训中不断向下扎根, 筑牢专业知识的大厦。
向上探索 开启科研之门
从大一起, 冯启霞便积极投身科研竞赛。 初步接触科研, 冯启霞好奇又畏惧,但身边朋辈的扶持与师长的鼓励,让她勇敢迈出第一步。在校期间,她共独立撰写论文 2 篇,省级国创立项 2 项,参与发明专利 3 项,团体标准 2 项。
在参与科研竞赛的过程中, 她察觉到数字资源独立分散阻碍学生创造力发展的问题, 结合所学的信息系统构建理论知识, 她灵光一闪:“为什么不搭建这样一个平台,让科研竞赛实现数据共享,打破信息壁垒?”刚好当时冯启霞所在的科研团队在做相关研究, 于是她激动地找到老师商量,经过可行性讨论,她们一拍即合, 决定组建一支致力于构建科创知识服务平台的学生团队, 赋能大学生进行创意物化。
冯启霞共获得国家级奖项 3 项,省级 4 项,校级 10 余项。 在各类参赛项目中, 最令冯启霞印象深刻的是获得过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家银奖的离心泵项目。
该项目由船海专业和经管专业一起合作完成,实现了工管结合。在这个项目中,冯启霞作为商科负责人,针对大学生在硬核科技产品创业中存在的种种难题,创新性进行商业设计,助力产品落地见效。 离心泵的项目还获得了国内外院士和行业专家的高度认可, 成功的背后是团队成员日日夜夜的努力与付出。“我们一起见证了凌晨三点激烈的讨论,一起在余家头创业学院 103 熬夜通宵。 一起暑假每日往返南湖和余家头。 虽然辛苦,但非常值得。”回忆起备赛的经历,冯启霞记忆犹新。
除了参与科研竞赛, 冯启霞还经常进行学业科研交流, 在学院多次作为学生代表进行分享交流, 累计参会人次超800 人。
坚持创新 开拓创业之路
“我希望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为社会创造价值”。怀揣着如此期望,冯启霞开启了她的创业求索之路。“学校政策很鼓励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她坦言, 自己在创业的过程中也遇到过一些人力财力方面的困难, 幸而还有老师的资源帮助以及学校的政策扶持。“学校大创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创新创业,可以免费提供公司的注册地, 我们就可以申请公司。 ”
在最初尝试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冯启霞也有过迷茫。作为一名大学生,想要创新创业或者参与科研竞赛相关研究的时候,不知道找谁问、如何问,也不知道如何找到团队; 找到团队后需要写计划书、参与项目,若没有任何参考,则需要面对从零到一的艰难过程。 冯启霞受到这样经历的启发,以自己的遭遇为灵感,提出的双创社会平台火箭模式, 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数字化建设提供转型升级的建议:“我们希望通过数字化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
技术开发和用户推广阶段, 冯启霞团队也遇到了许多困难, 她回忆自己曾现场拿着手机向别人介绍推销自己的平台,也曾在校园集市上进行人员的招募。这份努力最终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如今,这个能够为广大学生群体缩小信息差的途径越来越为人所知, 平台的注册用户已经超过了两千人。
冯启霞认为学术研究应该服务于社会,学术研究要有落地的实现。在创业的过程中, 她将科技成果和市场需求相结合,通过技术转化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实现了科技成果的商业化。 她希望未来自己能在所学的专业领域里继续深耕,在信息化的时代里,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开发方向对技术能力要求较高,我目前还在继续努力, 希望在研究生阶段继续深化; 而产品方向也需要掌握一些产品思维。在这两者之中,我可能更倾向于前者,但总的来说,这两个方向都顺应着互联网方向, 以后我也会朝着这个大方向不断努力。 ”
学习创业之余, 她也会积极参与志愿活动:“志愿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到他人,也能让我放松心情,收获属于自己的感动。 ”
“我希望学弟学妹们要珍惜大学时光,做好规划,明确自己的方向。 明确方向后,就要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努力。 ”这是冯启霞对学弟学妹们的寄语, 也是她大学生活的真实写照。如今,她仍然在不断学习,努力,向着自己越来越明晰而坚定的方向不断前进。
(学生记者 丁晨露 向雨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