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敬晓慧 刘芯羽) 骊歌悠扬,青春启航。 6 月 13 日下午,2025 届毕业生代表座谈会在南湖图书馆举行。 校长杨宗凯,副校长沈革武、麦立强与各学院毕业生代表共话成长。 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座谈。
座谈会上,毕业生代表结合求学经历畅谈感悟,表达投身强国建设的坚定志向, 并围绕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服务保障提升、校园环境优化等提出建议。 校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认真听取发言, 对同学们提出的建设性意见给予积极回应,表示将系统梳理、充分吸纳,深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体系。
杨宗凯校长高度肯定了 2025 届毕业生的成长成就,他深情回顾了学校与毕业生共同成长的经历,他指出,同学们是学校全面建设“数字化转型标杆大学”的亲历者、参与者和贡献者,大家的卓越表现是学校“价值为先、知识为基、能力为重”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成效。
面向即将踏上新征程的毕业生,杨校长以“变和不变”为脉络,提出三点殷切期望:一是锚定报国之向,“变的是世界格局,不变的是家国情怀”,要将个人理想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实现人生价值。 二是锻造核心能力,“变的是技术浪潮, 不变的是能力根基”,不断夯实基础能力,锻造高阶能力,培育未来能力,以不变能力应对万变挑战; 三是永葆学习之志,“变的是知识疆域,不变的是终身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善用人工智能技术和智慧教育平台, 让持续学习成为应对未来的确定性力量。
现场聆听的毕业生们, 正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校长的期望: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徐海钦深耕科研,累计发表 SCI 论文 30 余篇;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吴刘梓童、 艺术与设计学院王芷妍等同学积极响应号召,投身西部计划;汽车工程学院陆子香凭借在方程式赛车队的实践经验,入职东风汽车;数学与统计学院田馨学以致用,创立公司专注人工智能领域;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姜鑫焱选择重返军营,以“四有优秀士兵”的荣誉续写报国情怀。
座谈会尾声, 学校向毕业生代表赠送了文创纪念品;毕业生代表向母校回赠“智教泽深 慧育英才”书法作品表达祝福。 全体与会人员合影留念。
骊歌未央,再谱华章。 满载母校嘱托,2025 届毕业生正意气风发地奔赴国家建设各条战线。 他们矢志以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卓越的理工智慧,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征程中奋楫争先,奋力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青春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