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经济学理论不再停留在书本上?我校商学院国贸与会展系教师李瑾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从认识到传统课堂里知识与现实的脱节困境,到尝试运用“三维驱动”教学模式打通学用壁垒;从以心换心的师生同行,到在教学创新大赛中完成自我迭代,李瑾的教育实践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命题:如何让经济学从课本上的单调的公式符号,转变为学生观察世界的思维工具。
学用同行:打通知识与现实的教学实践
“经济学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学科,而我们要培养的正是知行合一的未来创造者。”李瑾阐述道,“学生捧着教材却看不懂经济现象,背熟公式却解不开社会难题,这是教育者必须直面的危机。”于是,李瑾秉持“以真实问题激活学习,用跨界联结赋能成长”的理念,构建起“线上课堂+真实课堂+社会场景三维驱动”的教学模式。她在课堂上,试图在认知断裂处架起桥梁,使教材知识点被重构为环环相扣的“问题链”,学生们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在教学创新的实践中,李瑾立足中国宏观经济现实,设计出“问题导向—数据赋能—策略生成”三阶递进的教学框架。“如果只讲理论,经济学就成了无根之木。”李瑾将学生分为若干“经济实验小组”,分别研究“共同富裕示范区”“数字人民币试点”等政策对于浙江区域经济建设的影响,通过此类实践调研活动的开展以及借助AI辅助分析平台,训练了学生量化分析的能力,使学生们深入探索经济学背后的奥秘,将他们推向解决实际问题的第一线。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23级谭怡璇同学回想起李瑾的课堂:“在学习完GDP的定义这个知识点后,李瑾老师让我们收集了近20年自己家乡所在省份的数据,让我们自主动手分析,并在上课时通过让同学上台讲解的方式,进一步补充和加深我们的认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23级祝昕遥同学表示,在李瑾老师的课堂上,她不仅系统掌握了宏观和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更在分析问题的能力上实现质的提升。
李瑾还善于将AI引入教学设计,她设想通过“AI成长档案”这套系统记录学生的考试成绩,并以大数据分析追踪其思维发展轨迹。“传统的考试只能反映学习结果,而成长档案能捕捉思维过程。”李瑾解释道。系统会通过记录学生每次课堂发言的逻辑性、案例分析的创新性、政策建议的可行性等,形成个性化“认知图谱”,从而让学生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能力发展。
师生同行:以心换心的教学相长
谈及教学生涯中最满足的时刻,李瑾的眼中闪烁着光芒:“不是获奖时刻,而是看到自己的学生将课堂知识转化为真实能力的那一刻。”
在李瑾的指导下,学生注重培养自己的综合运用能力,积极提高自身素养,全面提升创新思维,越来越多的同学愿意参与到各项实践和比赛中。“在宏观经济学课程结束后,学生能够主动和我分享在未来的学业中取得的成就,愿意运用所学和我一起组队参加浙江省经济管理案例大赛,并能够取得不错的成绩,让教学成果得到落实。”李瑾说道。
在学生眼中,李瑾不仅是严谨的师长,同样也是贴心的朋友。谭怡璇对初次向老师请教习题的情景记忆犹新:“我一口气问了五道题,老师不仅每一道题都手写详细步骤,还画了思维导图帮我梳理思路。后来我发现,她给每个同学的解答都是这样细致。”更让学生们感动的是,李瑾会主动关注他们的生活动态,朋友圈里的一条实习感慨、一场比赛获奖,都能收到她的点赞和鼓励。“这让我们觉得老师不是高高在上的授课者,而是真正关心我们的朋友。”谭怡璇说道。
正是因为李瑾与学生间保持着亦师亦友的状态,每当学生在未来学业方面遇到困境时,便会主动向她咨询,对于出国留学、毕业实习、工作等问题,李瑾始终以严谨的态度,根据不同学生的优势和需求,提出可行的建议。这些日常的互动拉近了师生距离,构筑了彼此信任、共同进步的桥梁。
教学同行:教育者的自我迭代
参加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对李瑾而言不仅仅是一次竞技,更是教育过程中的一场深刻反思。过往比赛的经验,使她在准备此次教学创新大赛中更多了几分从容。“比赛不是目的,而是推动自我革新的契机。”她坦言。
“教育正从‘知识容器’向‘认知生态体系’跃迁。”李瑾分享她的见解。教学创新不再局限于方法论迭代,而是指向对人类认知范式的重构。“她提到,“未来的课堂应该是点燃思维火种的‘核反应堆’,是培养能驾驭复杂性的‘智性物种’。”这种前瞻性的教育观,使她的教学突破以往仅传递知识的固有框架,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教学之余,李瑾非常注重自我提升。在李瑾的办公桌上,总能看到她堆放着与学术相关的书籍。“这本是《逃不开的经济学》,还有去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书也很推荐……”,提起这些内容,她滔滔不绝。李瑾正是在不断充盈自己的过程中带领着学生砥砺前进。
“此次创新大赛的成绩是对自己过往付出的肯定和总结,同时对我未来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激励着我不断创新,从各个方面完善自我,为学生带来更好的课程。”李瑾以探索者的姿态正在重新定义教育的可能性,她秉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在“三维驱动”教学中践行“教学相长”,既以专业积淀引领学生理论联系现实,又从学生的反馈中汲取改进灵感,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生长的土壤。 (冯可儿 丁楚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