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是健康生活的基石。体育运动不仅能让我们挥洒汗水,收获快乐,还能带来身心的双重成长。规律的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让我们活力满满地迎接生活挑战。然而,在快节奏的大学生活中,不少大学生因课业繁忙、电子产品依赖等,逐渐养成“久坐少动”的习惯,体育活动的时间被一再压缩,网络上“脆皮大学生”等自嘲层出不穷。那么我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情况究竟如何?
运动参与呈现“冰火两重天”
针对我校学生体育锻炼情况,记者于5月9日-5月11日面向全校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收集了116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近半数的学生处于“被动锻炼”状态,晨跑阳光跑和体育课程等固定运动量成为他们的全部锻炼活动。而每周自主锻炼5次及以上的同学占比不及四分之一,体育参与度有待提高。
“如果没有校园跑和晨跑,我的生活或许是教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运动完全不在我的计划内。”物流与电子商务学院的季同学坦言。
“我的体育俱乐部课程比我想象中累多了!下完课我早就没心思去做其他锻炼了。”中德品牌学部的吴同学表示,对于她这种没有刻意训练过体能的人来说,仅仅课上的运动量就使她感到疲惫了,自主运动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
在体艺馆二楼健身房中,文化与传播学院的汪同学说:“我们专业课程安排很满,有时候忙完已经临近体艺馆关门了,很佩服那些天天抽出时间打卡锻炼的人。”
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在我校因课余时间分配缺乏规划而无法保证长期运动的学生不在少数,运动成了他们生活中的“奢侈品”。
当然校园中也不乏热爱运动,身体素质佳的同学。生物与环境学院王同学的日常运动主要是打羽毛球、晨跑等,一周运动频率3-4次。同样热爱运动的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的林同学说:“我每天有空就会去跑个两三公里,跑完以后身心都很舒畅。”跑步已经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阻碍运动的“隐形墙”
学校为促进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采取了多项针对性措施,例如开设多样的体育俱乐部及课程、提供完善的运动场地等。
尽管学校在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方面付出了诸多努力,但仍有部分同学缺乏运动。分析其中原因,这与同学们的个人主观意愿密切相关。
文化与传播学院顾同学表示:“每天忙完后只想休息,感觉运动是体育课的事,不该占用我的休闲时间。”持有这种想法的同学不在少数。随着网络社交和在线娱乐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同学更倾向于通过网络社交、在线娱乐等方式度过课余时间。“下课后更喜欢呆在寝室,有时和室友打游戏,或者刷视频。”商学院张同学说。这种倾向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运动习惯,还塑造了一种“静态生活”的价值观,让运动成为了一种“非必要”选择。
物流与电子商务学院的季同学则直言自己除了晨跑和“阳光跑”外,几乎不运动。“我一点也不喜欢运动,而且我们课很多,我还要打比赛,就更忙了。”尽管她之前有过练瑜伽的想法,但考虑到去校外太麻烦,便不了了之。
对学校的运动场地不了解也是影响学生自主运动的一大原因。采访中,有部分同学反映根本不知道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健身房、舞蹈室、跆拳道馆等丰富的训练场所。这导致部分学生认为日常运动只能去操场,大大增加了运动的局限性。
培养持之以恒的运动习惯
“我觉得,想要改变大学生不爱运动的现状,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运动,并且坚持下去。”商学院的蔡同学根据自己的亲身经验总结道。作为校舞龙队队长和学院篮球队成员,他保持着高强度的运动习惯,每周7天,每天至少锻炼2小时。“运动真的很爽,比打游戏有意思多了,不仅能释放压力,还能为学院和学校争得荣誉。”
他认为,目前很多大学生将体育运动与“累”“疲劳”等词固定关联,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这大大削弱了大学生自主运动的积极性。只有打破观念局限,以积极开放的心态面对体育运动,方能实现破局。
学校也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体育社团与校队,参与丰富的体育活动,致力于推动体育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法学院的赵同学对此深有体会:“开始我只是参加了运动会开幕式的舞龙招募,在训练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兴趣,最后成功加入了校队。”“我是在选了学校的瑜伽课后对这类课程产生了兴趣,所以课后还在校外自主报名了普拉提课程。”文化与传播学院的陆同学表示:“虽然一开始很累,但是看到自己耐力变好了,体态也改善了,就觉得一切都值得了。”
当今,“搭子文化”在年轻人群体中流行,在大学生运动场景中也有所体现。“我能坚持去健身房爬坡,一定程度上也要感谢我的搭子。我们两个人通过互相监督熬过了很多段倦怠期。”文化与传播学院汪同学表示,在运动过程中拥有一个志同道合的伙伴能够较为显著地提升运动频率。文化与传播学院辅导员徐红日老师也对此发出倡议:“拉上朋友一起享受青春活力,通过锻炼强身健体。”他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体育运动,平衡学习和课余娱乐,让大学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跳出学校已开设的二十余项体育课程,运动世界仍有更多可能性。“同学们可以在课后多尝试例如攀岩、散打等小众体育项目,拓展体验边界,在不断尝试中探寻自己喜爱的项目,而不是局限在几项最传统的运动中。”校体适能教师王晨提倡学生主动探索更多样化的体育项目,挖掘自身热爱,用新鲜感激发运动兴趣。
大学生在追求学业进步的同时,更应注重身体素质的培养。充分认识体育锻炼的价值,学会科学安排学习与运动时间,制定适合自己的锻炼计划,才能实现身心协调发展,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朱佳萱 黄雨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