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湖南时强调:“要保护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发扬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代新风新貌。”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巴蜀大地遍布着红军长征、川陕苏区、伟人将帅、抗日救亡、川藏公路建设、三线建设、抗震救灾、脱贫攻坚等珍贵的红色记忆,分布着形态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用好巴蜀红色文化资源,大力根植传承红色基因,是新时代赋予巴蜀重要的文化使命任务。
一、巴蜀红色文化资源是根植传承红色基因的鲜活教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广义上的红色资源,包括红色传统和红色精神在内,覆盖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全过程。“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从遵义会议的历史性决策到强渡大渡河的壮烈,红色文化在巴蜀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四川是红军长征的重要经过地,留下了许多与长征相关的历史遗址和纪念地,如毛儿盖、剪子湾、干佛崖等。四川也是红军长征途中路程和时间最长、经过地域最广的省份,军队的行军路线成为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川渝地区同样是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家乡,如邓小平、朱德、陈毅等等,他们生活学习和参与重要革命活动的轨迹形成了不可替代的重要红色文化资源宝库。红色文化资源不仅仅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历史,还展现了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和崇高精神,是根植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教材。历史证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为中国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铸就了从未中断的中华文明。挖掘巴蜀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特质,提炼其精神标识,弘扬其时代价值,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增进文化认同、提振精神力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二、根植传承红色基因离不开巴蜀红色文化资源的善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巴蜀红色资源是一座“富矿”,根植传承红色基因的根本目的是让红色江山代代相传、红色基因深深植根。善用巴蜀红色文化资源,意味着要将这些资源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历史实践紧密结合,以合情、合理、合乎常识人性的方式在教育、旅游、文化交流交融等方面发挥作用,在守正创新基础上确保其历史真实性、现实教育指导性,使其文化价值得以传承。善用巴蜀红色文化资源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细致研究,发掘其精神内涵,将其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相融合,使之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力量。要进一步激发巴蜀文化新活力,描绘红色文化传续新图景,立足新的起点,持续贯彻落实好《四川省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得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巴蜀红色历史文物“活起来”,让巴蜀革命文化“潮起来”,让红色巴蜀故事“走出去”,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展现四川新作为,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巴蜀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以丰富的红色文化硕果支撑文化强省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三、新时代巴蜀大地大力根植传承红色基因的路径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新时代新征程呼唤新担当新作为,根植传承红色基因,需要不断培育新的红色文化内容,拓展红色文化资源活动方式,让红色文化资源更具时代性、生活性、感染力。第一,要毫不动摇坚持党对文化教育的领导,确保红色文化资源的正确导向,始终深人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红色文化资源焕发新生机。第二,要构筑大区域协同保护传承工作格局,以巴蜀大地地理划分区位为基础,进行红色文化归类和“网格化”细分,特别是在当前国家如火如荼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更要促进成渝双城双向发力,共同推动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研究和传播。第三,要创新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的传播方式和教育引导方法,应结合历史禀赋和地方特色,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让红色文化资源鲜活起来“飞入寻常百姓家”,让红色文化资源在社会、家庭、学校等不同场域中尽显其教育引导功能价值。
言而总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伟大事业需要前赴后继,我们要用好巴蜀红色文化资源,大力根植传承红色基因,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