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故事
她从川外英语专业毕业生到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从青涩学子到博士生导师,这段跨越三十余载的成长轨迹,既是一段个人奋斗的史诗,更镌刻着一代外语人用语言架设文明桥梁的初心。她就是我校英语专业1989级校友王欣。
川外记忆:
华美壮丽的青春章节
从1989年到1993年,我在川外完成了本科学习。在歌乐山下烈士墓旁的外语学院,那所操场上时不时挂出“英VS法,或英VS日”,比赛的地方,紫藤花开、秋叶斑斓,凝聚着一代又一代学子的记忆。过去的时光尽管短暂,随着时间流逝慢慢剩下的只有某些片段,但却往往在追忆中展现命华美壮丽的青春章节。幸运的是,一程走来,有无数的人陪伴同行,他们中有我尊敬的师长,也有我亲爱的同学们、朋友们。
川外是一所外语类院校,这决定了这所学校国际视野和格局。语言不仅赋予人交际沟通的能力,还促使我们思考文化的深层结构。学校当时开出的课程非常丰富,不仅有精读、泛读、写作、听力、翻译、口语,还有《古代汉语》《西方文学选读》,甚至还有《西方音乐赏析》等。
母校的老师学识不凡,有君子之范。殷明清老师的语音课会纠正学生每一个发音;李芳琴老师的综合英语课鼓励我们阅读经典,比较中美文化差异;曾祥禄老师的翻译课每节课有大量的练习,尤其注重用词的规范。这些老师不仅悉心指导我们学业,而且充满人格魅力。
学校生活是紧张而活泼的。我们年级每周日晚上要点名,英语系的总支书记王义琛老师被同学们私下叫作“tiger妈妈”(虎妈),每天早上虎妈会到寝室查房,看看大家有没有去做早操。那时天不亮就要起来早操锻炼,晚上天黑了能看到学校里一个个戴着大耳机的同学,匆匆赶往教学楼顶楼听音室练习听力。每个班的同学自发地组成英语口语小组,平常坚持英语对话,练习口语。
学校生活的另一面是丰富的文娱活动。学校组织有诗歌朗诵比赛、校园之星歌咏比赛、舞会和各种棋类社,周末大操场旁的礼堂内播放经典电影,还有歌乐山、磁器口春游。学生也会自发组织丰富的文体活动。
印象中,我们英89级有能背出字典的同学,也有自发成立的“十四行诗”诗社。我们年级的同学可以说能文能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女生的靓丽。那时川外的女生是重庆各高校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可能是学外语的原因,川外女生显得尤其“洋气”。
母校情怀:
浓厚的文化氛围 严谨的学风培养
对于我个人而言,母校给予我的不仅是知识的塑造,还有人格的培养。年少时最爱的地方是学校的图书馆。穿梭在一面又一面厚重的书墙,手指尖拂过的是先哲们刻录的话语,心里总是感到充实和宁静。那时我们不仅阅读《富兰克林传记》《红色英勇勋章》《傲慢与偏见》《白痴》《安娜卡列尼娜》《包法利夫人》《法国中尉的女人》,还有刚刚翻译出来的作品,如《挪威的森林》《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母校里浓厚的文化氛围和艺术气息在很久以后,终于化成了我个人学术生涯中重要的沉淀,凝固成个人生命中的一部分。
四年时光,从进校时青葱懵懂的孩子,成长为勇敢开朗的青年,这种性格的成长,既有师友们的关心和爱护,也得益于课堂上做pre的锻炼,课堂外的讨论和实践。毕业时我参加了留校考试,记得当时的张洪良书记亲自面试,我是当时第一个回答问题的学生。不记得问题了,但记得自己分了三个层面来列举观点,显得挺有逻辑。想来这些都和母校当时课上的陈述锻炼有关系。离开母校后,我担任了大学老师,后来考上四川大学研究生,毕业留校,继续攻读博士。硕博连续9年,图书馆和书房是我待得最长的地方。我个人对学术的追求,日复一日苦读严思的习惯,都是母校当时严谨的学风培养的结果。
母校建校75周年祝福
四川外国语大学75年的教育发展史,既是中国外语教育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历史,也是历代外语人不断奋斗砥砺前行的缩影。作为川外人,我衷心祝愿母校75周年生日快乐,祝愿母校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为“教育强国”贡献外语人的智慧和力量。
王欣:我校英语专业1989级校友。现为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四川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负责人、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