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石油的不解情缘
李璗是我国首批从事渗流力学及油藏工程教学和科研的人之一,被称为西安石油大学“油气渗流力学奠基人”。他的一生都与学校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见证和推动了西安石油大学油气渗流力学从无到有、不断壮大的发展历程。
1950年9月,高中毕业的李璗考取了清华大学,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后又被推选至北京石油学院钻采系攻读研究生。1956年,满怀“为发展社会主义油田开发科学技术奉献一切”壮志的李璗,带着一个青年人的激情探根求源,力求改变我国石油工业的空白现状。
1958年,李璗本着“始终不渝听党话,党叫干啥就干啥”的理念,毅然决然地选择支援西北建设,来到了西安石油学院。任教期间,李璗先后开设了高等数学、水力学、泥浆水力学、渗流力学、油田开发规划等课程,还自主设计安装了西安石油学院水力学实验室,在水力学实验小型化方面做出了显著贡献,为学院油气渗流力学的设计和搭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石油资源正处于开采的摸索阶段,为提高石油产量,把“贫油国的帽子”扔进太平洋,国家组织了数次石油大会战,科教力量较强的石油院校承担着重要的支援任务。1958年,国家需要对中苏合作的克拉玛依油田进行开发设计,李璗成了不二人选。他独立承担了注水部分的设计,并通过了中苏联合审查,得到了上级部门的高度认可,这也为他后续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科研攻关中浪遏飞舟
李璗刚参加工作,便为地质学开设了油田开发课程。在后续的教学实验中,李璗发现多次实验失败的原因都与渗流力学相关。在得知渗流力学实验室的创建工作需要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时,李璗第一时间参加,并独立设计、安装、调试了单面单度渗流仪、单面径向渗流仪,设计了底水锥进仪,同时完成了《水压驱动方式下水平倾斜及锥形地层上游井干涉综合公式》一文,1959年发表于《力学学报》。
1970年至1984年,在长庆油田工作的十多年经历也是李璗科研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段经历为他积累了大量的一线生产经验。1970年,李璗在长庆油田负责勘探生产管理,实地勘探的足迹遍布大大小小的油田。他曾担任长庆油田地质工程师、主任地质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指导过不少研究报告和工作总结的撰写。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李璗仍然坚持学习矿物岩石、石油地质、水文地质及测井方法的理论,熟悉了地质构造、油气实集规律的研究方法,为1974年直罗油田地质研究储量计量和开发实验方案的编制,直罗油田压裂效果分析及马岭油田注水方式研究、采收率计量等进行的技术指导积累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在奋力奔跑的同时,李璗也在想办法走出去学习。1979年,他争取到了石油出国进修生的名额。在美国系统学习了Fortran语言数值模拟,后尝试编写大程序10多个、小程序50多个,并完成论文初稿一篇、论文素材两篇。他的学术水平和刻苦精神均受到了美国教授的称赞,很多留学生也非常佩服他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从美国学习归来后,李璗意识到国内外学术科研还有很大的差距。当时,国外把计算机、光纤及卫星通信、遥测遥控、新材料等技术方法不断吸收和应用到定向井、丛式井钻井技术中,但国内在这一领域较为落后。
在此背景下,李璗积极顺应我国“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积极探索“油层渗透率分布型对水驱特征曲线的影响”的论题,在工作基础上结合我国油田某一区块的实际资料进行分析、计算,提出“在选定油层渗透率的分布上要慎重严谨,要经过分布的检验,以便尽可能使选取的概率分布接近于实际的渗透率概率分布,这样才能使水驱特征曲线在反映水驱油过程的真实面貌上具有实际
的指导意义”的结论,该论断为完成这次攻关任务提供了可靠保障。
在成绩面前,李璗从未停止继续攀登的脚步。20世纪90年代,他独立撰写《谈石油勘探和开发的标准化》一文,并主持多项科研工作,始终将国家石油工业发展作为自己的事业追求,心甘情愿、尽其所能地投身到自己挚爱的事业中去。
垂范激励后来人
李璗自任教至退休,一辈子兢兢业业、呕心沥血,教育和感召着一批又一批学生。在科学研究上,他要求有理有据、科学严谨;在为人处世上,他要求坦荡磊落、精诚团结,时时处处起表率作用。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曾这样评价他:“李璗同志随部开发司油藏工程培训中心移交至我院转我处工作以来,工作热情,态度认真,尤其是对油藏工程班的继续开班上课,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态度严谨,并能在教学中做学员的思想工作,对自己要求严格,作风朴实,工作中能共同商量,团结同志,搞好工作。”
为了培养人才,李璗甘为人梯。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与石油石化企业开展科研合作时,他都抓住时机让青年教师和学生在校内外展示才能。在承接大的科研课题后,他总是让青年教师或学生在课题研究中独当一面,对他们的研究内容及时给予指导。
在从教生涯里,李璗先后担任过北京石油学院、西安石油学院助教,西安石油学院教研室主任,西安石油学院副院长。他肩上从没有卸下过行政职务,但不论行政职务如何变化,“以石油钻井现场经验思考教学科研方法”是李璗不变的坚守。他用毕生心血,在结合现场经验的基础上编写了大量教材,包括《实用油藏工程方法》《油藏增产措施》《现代油藏工程》《油气层渗流力学基础》《采油技术手册》《采油工程手册》《现代完井工程》《油气渗流力学》等,其中多本教材直至现在依然是石油工程专业教学中的重要一环。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李璗在石油行业中辛勤耕耘、立德树人、潜心学术、严谨治学,把毕生都献给了西安石油学院,献给了莘莘学子,献给了石油钻井事业,献给了他热爱的党和国家。
李璗(1934—2021),教授,石油工业有突出贡献教育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资深编辑工作者。195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采油专业,1956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研究生班。1956年参加工作,先后在北京石油学院、长庆油田、西安石油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曾任西安石油学院教研室主任、副院长,陕西省石油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石油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陕西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石油工业标准化委员会第一至三届委员。李璗是我国首批从事油气渗流力学及油藏工程的教学科研工作者,曾参加过中苏合作的克拉玛依油田开发设计。设计并建设了我国石油系统第一个油气渗流力学实验室,创办了《石油工业技术监督》杂志,任主编10余年。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长庆油田、河南油田、延长油田等的科研项目20余项。出版专著9部。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20世纪80年代在国内首创爆炸压裂技术,使枯井产油,为国家创造了极大的经济效益。2021年6月17日,李璗因病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享年8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