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 年,北平和平解放后,我校前身华北大学各部陆续进入北平城,继续以培养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服务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等方面的干部为办学宗旨,圆满完成为全国解放培训干部的历史性任务,同时,积极适应文化教育事业大发展的需要,孕育了新中国一批各种类型的高等院校。其中,三部文艺学院曾先后在国会街26号(现宣武门西大街57号,新华社总社所在)、棉花胡同12号(现东棉花胡同39号,中央戏剧学院东城校区所在)办学,为新中国文艺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率先进入北平城的三部
1948年5月,为迎接全国解放,中共中央决定将晋察冀边区的华北联合大学与晋冀鲁豫边区的北方大学合并,成立华北大学,校址设在河北省正定县城。华北大学下设四部两院,其中,三部为文艺学院,以培养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干部为目标,主任为沙可夫,副主任为艾青、光未然,下设工学团、文艺研究室、文工团及美术工厂、乐器工厂。
1948 年 11 月,平津战役开始后,为充实文艺演出队伍、加强宣传,华北大学压缩文艺研究室、撤销工学团,将文工团改为文工一团,以工学团为主成立文工二团。三部大部分师生和文工一、二团陆续出发奔赴北平前线,在良乡、长辛店等地为当地的解放军和人民群众进行慰问演出。
1949 年 1 月 31 日,北平和平解放,三部在华北大学各部中率先进入北平。据华北大学文工团成员丁帆回忆:“我们华北大学文工团全体同志于 2 月 2 日进入北平,2 月 3 日便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的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声势浩大的入城式。随着锣鼓声、歌声、欢呼口号声,我们同各路秧歌队一起,扭向街头。”当天,秧歌队、腰鼓队从天桥一直扭到东四和西四,文工团还以歌剧、话剧、街头剧、秧歌剧、漫画、宣传画等多种形式进行演出宣传,慰问部队、工人、学生、市民和其他各界代表,北平街头喜庆洋溢,一片沸腾景象。
国会街里的三部
三部进入北平城后,最初的办学地点在国会街26号。
明清时期,此地是饲养为宫廷服务的大象的象房和训象所。在清末兴学的浪潮中,在此建起财政学堂。进入民国,此处被选为众议院基址,建成了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代会堂建筑的代表作——国会议场(众议院)。1913 年4月8日,国会参、众两院在新建的国会议场举行成立大会,10 月 6日,袁世凯在此当选为大总统。后来,北京法政大学、京师大学校法科、北平大学法学院(法商学院)的校舍也先后设在此地。抗战胜利后,北京大学将此地作为该校先修班和文法学院一年级新生的校舍,称为“第四院”。
华北大学三部进入北平后便进驻此地。“刚进城的华北大学文艺部要占用北大第四院……还要接管北大四院图书馆中的全部图书,其中包括前北平大学法商学院图书馆书库中的大量图书。”北京大学教授张友仁回忆说。
三部进驻后,师生和许多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的文艺界名人集聚于此。朝气蓬勃的学习生活、焕然一新的艺术创作,这支文艺大军让大院成为北平最热闹和最活跃的地方。
在北平的日子里,华北大学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大量吸收知识分子、为解放全中国迅速培养大批干部的指示精神,由三部在此开办艺术干部训练班,为党培养艺术干部千余人;还将其作为招生的重要地点,“本校(华北大学)第二期第一次投考第一、二部新生”的考试地点就设在此。
北平解放后重建城市秩序,既需要军事、政治上的保障,文艺上的宣传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为此,华北大学不断优化调整机构设置、增补人员力量,1949年6月,将临时文工团正式定名为文工三团;8月,原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的部分人员北上并入三部。
各个文工团也在北平城里推出一批叫好又叫座的作品。文工一团在国民大戏院等地连续演出《白毛女》《王大娘赶集》《秧歌舞》《胜利鼓舞》等传统革命文艺节目。其中,《白毛女》“公演了近 70 场,观众非常踊跃,场场爆满,座无虚席”,一下占领了北平的文艺舞台。而其在北平的首演,是文工一团按照北平军管会下属文管会指示,于1949年2月16日晚在国民大戏院面向傅作义起义部队师级以上军官举办的专场演出。这些旧军官看过演出后,有不少反思剖析自己对人民犯下的罪行,誓愿自新图强,为建设新中国贡献力量。
文工二团在 1949 年五四前夕公演了话剧《民主青年进行曲》,在 7 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演出。该话剧反映了中国广大知识青年参加革命斗争的过程,反映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争取广大知识青年参加革命斗争的政策的胜利,于1950年被拍成同名电影。
文工三团则在1949年4月下旬将话剧《红旗歌》带到北平。该话剧是新中国成立前夕第一部表现工人新生活的话剧,于五一劳动节首演,也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演出,引起热烈反响,获得广泛好评。臧克家曾评论说:“《红旗歌》出乎意外的好,蒋管区的名作家弄不出来。”新中国成立前后两年间,全国有30多个剧团排演过此剧。
1949 年 3 月,新华社随党中央进驻北平香山,后来在选择城内社址时,认为国会街 26 号地理位置好、面积大、设施齐全,经报请,于 9 月迁入此地。华北大学由此搬到了棉花胡同12号。
棉花胡同里的三部
棉花胡同 12 号曾是清末权臣荣禄的府邸,民国时被国务总理靳云鹏买下作为府邸,其时,“府邸有13个院子,包括一个后花园、一个东花园、西边一个马号和一个花坊,是靳家占地皮最多的一处府邸”。
华北大学初迁入北平时,棉花胡同 12 号是一部所在地,后二部于 8 月迁入,“(华北大学)二部一分部已在(八月)十二日由旧址先农坛迁至原一部七区队地址棉花胡同”。9月,三部迁入后,二部在此举行结业典礼并离校:“华北大学二部两千二百多同学,十一日晚在棉花胡同本部,举行政治学习结业典礼。”
迁入棉花胡同12号后,三部师生投入了庆祝新中国成立系列庆典活动与开国大典群众游行等筹备工作之中,造就了一批经典作品。
1949 年 9 月 26、29 日和 10 月 2日,三部文艺工作者在中南海怀仁堂为第一届政协会议代表献上了大歌舞《人民胜利万岁》。参加该节目创作、演出近250人,集齐了当时文化艺术界的精英。光未然担任主创,来自延安、东北解放区和华北解放区的30名艺术家组成创作组。舞蹈家戴爱莲和胡沙任总导演,王犁、化群、柯平、奇虹、杨凡、狄耕、葛敏、叶宁等为分场导演,演员以三部文工团骨干为主。有学者曾赞称,《人民胜利万岁》可称为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前身。
在开国大典上,三部近千人组成大型秧歌队,参加了开国大典的群众游行。走在华北大学游行队伍最前端的三部学生和文工团成员高举由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的校旗和百余面红旗,高呼“毛主席万岁”通过金水桥,而天安门城楼上的毛泽东主席也俯身回应同学们:“华北大学的同志们万岁!”这在整个游行过程中形成了一次高潮。
10 月 2 日,三部文工三团在天安门广场演出大型腰鼓舞《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创了新中国成立后在天安门广场上表演歌舞剧的先例。
开国大典后,三部师生又投入了新中国第一所戏剧教育高等学校中央戏剧学院的筹建工作中,沙可夫、艾青参加了中华全国文艺工作者联合会和中央政府文化部的工作,光未然负责主持筹建工作并任中央戏剧学院教育长。文工一团改建成中央戏剧学院歌剧团,文工二团改建成中央戏剧学院话剧团,以文工一团乐队为基础组建中央戏剧学院管弦乐队。
巧合的是,当时国立戏剧学院的“司令部”所在铁狮子胡同三号(现张自忠路 5 号)的东邻正是我校老校区——铁狮子胡同一号(现张自忠路 3号)。中央戏剧学院首任院长欧阳予倩在此终老,贺敬之、赵寻、兰光、曹禺、沙可夫、光未然、鲁煤、金山、孙维世、乔羽都曾在这里住过,学院创作室也设于此。
华北大学三部在北平(北京)存在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三部的教育模式奠定了新中国文艺教育的基本格局,为新中国的文艺事业贡献了干部、培养了人才,为新中国新型高等院校建设和文化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者系校史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