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4月的某一天,我和往常一样坐在西武大厦20楼A座星奇安投资有限公司办公室喝茶看报,老板突然宣布公司被某集团收购了,我头脑一片空白。很快,我注意到,我手中的深圳特区报上有一则招聘广告:深科技,外商投资企业,招测试技术员……我立即投了简历。后来,我顺利加入了深科技这个大家庭。
入职深科技后,我在磁头装配一部测试组工作,主战场在100级净化间,和同事们一起守护着几十台硬盘头堆测试机。硬盘磁头,是硬盘读取数据的关键部件,它利用特殊材料的电阻值随磁场变化的原理来读写盘片上的数据,磁头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硬盘的质量,而我和同事们所守护的测试机,则是头堆出货前的最后一道防线,测试结果就是磁头的“出生证”。期间,我知道了我们的测试机群中要用一台性能最好的跟客户的标准机做相关,这台机谓之“金机”。而其他机台则需要与金机做相关,为每一个机台生成个性化的相关系数,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那时,我知道我守护的是产品质量,是公司信誉,更是终端用户的忠诚度。
硬盘磁头对静电非常敏感,静电控制是难点,是冷门偏科,也是当时的技术薄弱环节。喜欢挑战的我很快申请加入了工程部静电实验室。工程部有七位博士,成群的硕士,我的顶头上司是一位清华高材生,但他不是电学背景,相反,他是学精密机械的。随着技术研究的推进,昔日的工程部晋级为技术研发实验室。在这个团队里,我学会了六西格玛方法论,养成了用数据说话的习惯,获得了人生第一个专利证书,也收获了职位的晋升。也是在这个期间,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时间很快来到2012年,在静电实验室里摸爬滚打了十多年的我,主战场再次回到100级净化间,这次的任务是领着一众弟兄专门降服磁头生产过程中如同幽灵般的天敌——静电。厚重的技术积淀让我在新的环境中工作起来得心应手,静电看不见,我们就用实验的方法让员工亲身感受到它的存在;静电的破坏力不好评估,我们就设计可控静电流过磁头最易受损的部件,在20万倍的电子显微镜下,让静电的破坏痕迹无可遁形。从认知到意识,从用料到方法,我们全方位对静电说不,从过程控制维度守护磁头的品质,提振客户的信心。
科技进步是双刃剑,为人类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伴随着就业岗位的消失。2016年,随着磁头生产线在深圳厂区的消失,我面对的是涅槃重生。告别深耕18年的静电领域,进入陌生的结构设计行业,有阵痛,也有失落。凭着良好的工作素养,我很快被新团队所接受,在设计灵感的催化下,一举成为十多项专利傍身的研发人。
从磁头读写数据的物理轨迹,到静电研究的电磁时空,再到结构设计的尺寸精算,我在深科技的舞台上,从抽象与微观的维度上编织创新网络,播撒汗水,收获智慧。那些对测试设备的守护,那些在技术研究的修为,那些与静电博弈的智慧,最终都化作深科技的文化基因。或许这就是科技与人文最美的相遇——用最精密的制造,守护最柔软的文化体温。
(商业与工业产品事业部 姜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