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浙江传媒学院 - 浙江传媒学院报

2025“数媒口语传播与主播人才成长新路径”国际学术会议举行

共 同 探 讨 表 达 力 的 未 来 方 向 与 人 才 成 长 机 制

2025-06-12     浏览(9)     (0)

本报讯 (播 音 主 持 艺 术 学 院供稿) 6 月 7 日至 8 日,由我校与浙江广播电视集团主办,我校播音主持艺术学 院、浙 江 广 电 集 团 城 市 之 声 承 办 ,2025“数媒口语传播与主播人才成长新路径”国际学术会议在杭州举办,聚焦“融合与重塑”的年度主题,共同探讨表达力的未来方向与人才成长机制。我校校长韦路、副校长姚争、李文冰,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副总编辑陈洁等出席活动。

开幕式上,韦路指出,人工智能驱动下的传媒生态深度变革,对传媒教育提出了全新挑战。需重点回应三个核心问题,为谁培养人?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服务国家战略特别是媒体融合与国际传播需要;培养什么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应加强“口语传播人才”培养,面向政务、科普、商务等多领域,实现“口语传播+千行百业”的赋能;怎么培养人?要引导学生夯实通识、掌握传播技能与垂类知识,推动高校与政府、企业共建产学研平台,提升人才适应力与竞争力。

陈洁在致辞中表示,浙江广播电视集团一直致力于打造“中国蓝名嘴”矩阵,通过“文化底蕴+理性思考+个性表达”实现正能量大流量,并与浙传共建“未来金声”人才蓄水池,2024 年签约了“蔚蓝金声”实践基地,定向培养适应新媒体平台的主播。

本次学术会议设有主论坛2场、圆桌分享会1场、专题分论坛3场和研究生分论坛 2 场,议题覆盖“理论研究—教学实践—平台共建—青年表达”全链条,形成跨高校、跨平台、跨区域的协同创新格局。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天津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斯分校等高校的专家作主旨演讲,围绕“AI 赋能传播场域”“数字主播职业转型”“表达伦理与具身信任”等核心话题展开深入研讨。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胡智锋深度剖析“中国网络视听发展趋势与挑战”,天津大学教授陆小华认为需要“在专业优势与时代需求结合点中开拓创新”,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晓红提出“从‘口才’到‘智才’的能力跃迁”,复旦大学教授窦锋昌阐释了“数媒时代主播人才培养模式从专业化到社会化的变革”,我校教授孙光磊提出“AI 时代口语传播的具身信任突围”之道,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斯分校讲师卡梅隆·范德斯科夫以“口述历史、社会权威与认知公平”为题,分享全球语境下表达机制的公平问题。

6 月 7 日下午,会议转场至浙江广播电视集团萧山国际影视中心,举行“数媒口语传播与蔚蓝金声人才培养”分享会,陈洁和姚争分别为活动致辞。

分享会上,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喻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董晨宇,北京广播电视台播音指导李杰,甘肃广电总台播音指导谢珺,“直男财经”账号主理人刘超等分别就新时代播音主持工作的守正和创新、MCN的中国本土化与主播职业未来、从“金声奖”看主持人养成、五亿播放背后的思考等议题发表了主题演讲,并举行了“蔚蓝金声&未来新主播”研创基地授牌仪式。

圆桌论坛,聚焦了“智媒时代主持人的转型与坚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新闻中心新闻播音部副主任王春潇,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副院长马欣,第二届中国播音主持“金声奖”获得者、浙江广电集团教科影视频道副总监王志强,我校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副院长吕帅,浙江广电集团城市之声《城市私家车》栏目制片人、中国广播电视汽车服务第一抖音账号主理人晓北,浙江广电集团浙江之声主持人飞扬展开圆桌对话,就“AI 能否替代真人主播的情感共鸣与政治担当”“主持人如何面对流量瓶颈与行业内卷”“建构‘播音+’人才培养架构”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

本次会议共设置“口语传播人才培养”“口语传播实践应用”“口语传播理论研究”三大分论坛,来自中国传媒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吉林艺术学院、华侨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的教师,和浙江广电集团、河南大象新闻等媒体从业者围绕“课程改革路径”“MCN 主播 IP 塑造”“AI 语音辅助教学”“文旅语境表达重构”等议题展开交流研讨,体现出高校在多场景语言表达教育中的积极回应与前沿布局。

会议同期举办两场研究生分论坛,汇聚我校和中国传媒大学、河海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 20 余组研究团队,话题涵盖“小智 AI 主播伦理问题分析”“Soul 平台上的次生语音交际研究”“AI赋能下的有声书二次生产”“网红主持人短视频策略”等。该板块充分体现出青年表达者对“技术—语言—社会”关系的高度敏感与深度回应,也为后续科研孵化与人才成长提供了真实语境与创意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