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江西中医药大学 - 《江西中医药大学报》

智圆行方 和谐互利

——读旴江医家故事有感

2025-03-30     浏览(22)     (0)

丁香园发起针对医务工作者的问卷调查显示,多数受访者表示不会让子女报考医学院校,只有少数医生会选择学医。这个结果反映了医生的职业倦怠,并强调了医生需要精湛的技术和圆通的智慧来处理医患关系。同时,古代旴江医家的事迹展示了为医处世的智慧和可贵品质。


“丁香园”曾发起一项针对医务工作者的问卷调查,结果有 58% 的受访者表示会力阻自己或亲友子女报考医学院校 ;调查还显示,如果能够重来一次,仅有 10% 的医生会依然选择学医。这个结果充分反映了当前社会医生的职业倦怠。是啊,学医难,为医更难。自古以来,就有“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的说法。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做医生需要有做宰相的智慧和能力。早在秦汉之际,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提出医生应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事”。唐代孙思邈专门写下“大医精诚”篇论述对医生的种种要求,更以“胆大、心细、智圆、行方”八字来概括。这八个字不仅是对医生临床诊疗技术的要求,更是对处理医患关系、医医关系的要求。一个医生,如果能够有精湛的技术为病人解除痛苦,又有圆通和智慧处理好和患者及同行的关系,工作自然可以游刃有余。这方面,或许我们可以从古代旴江医家那里学习些经验。《夷坚志》是南宋江西饶州文学家洪迈所著的笔记小说集,在《夷坚甲志·卷九·王李二医》中记载了一则旴江医家的故事,后来经过缩减,被收入《历代名医蒙求》。

这个故事讲的是宋朝的时候,江西抚州有两位医生很出名,一位姓李一位姓王。其中姓李的医生医术高明,行医十年,家资万贯。一次,崇仁县有个有钱人生病请李医生去医治,并约定治好后有重谢。可是李医生治疗几天后并没有见到明显效果,他私下忖度自己诊断用药都没错,但考虑到病人为富贵之家,难免恃财傲人又急于痊愈,现在开始对自己的医术产生怀疑,今后必定难以配合治疗。于是李医生主动提出辞职,让病家去另请王姓医生,并特意留下了自己的药方。

回家路上,李医生正好遇见王医生,便把这事告诉了他。王医生说 : “你的医术远在我之上,这个病你都不能治好,我去了也没用。不如咱们一起回家。”李医生说 : “不是这样的。本来我把脉问诊后对他的病情已经有十分的把握,方子开的也对路,但效果不明显,可能是我没这个运气得谢礼吧。你去了以后就用我留下的药方,一定会有效果的。”

王医生平素就很佩服李医生,依言而行。到了病人家里,用李医生留下的药方,稍稍作些改变,病人果然十分配合,三天以后,病就好了。病人家属十分高兴,用重金酬谢了王医生。王医生回来后要和李医生平分酬金,李医生却婉拒了,说 :“这个酬金是病人为了感谢你治好了他的病,你治病我来分酬金,没有这样的规矩。”最后王医生为了表达谢意,还是以别的名目买了一大堆东西送到李家,李医生这才愉快地接受了。

读完这个故事,真想为王李二位旴江医家的为医处世智慧点个大大的赞!在这个故事中体现出来的深谙人情、提携同行、知恩图报、不保守、重义利的可贵品质与处世智慧,也正是旴江流域人文鼎盛、民风淳朴的真实写照。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术期刊社 李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