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仲夏五月,艾草幽香沁染街巷;汨罗江畔,千年诗魂仍在回响。当龙舟的鼓点震开江面薄雾,当粽叶的清香漫过神州大地,我们即将共同迎来这个承载着文明密码的节日——端午节。
穿越两千多年的时光长河,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呐喊依然激荡人心。这位以香草为佩、以诗篇明志的诗人,用生命诠释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家国情怀。他纵身一跃的悲壮,化作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那系在孩童腕间的五彩丝线,缠绕着祛病祈福的智慧;那高悬门楣的艾草菖蒲,延续着天人合一的哲思;那劈波斩浪的龙舟竞渡,激荡着勠力同心的气魄。
今日之端午,早已超越地域与时空的界限。在湖南汨罗,全球最大规模的“国际龙舟赛”吸引50多个国家代表队挥桨击水;在浙江嘉兴,AI技术复原古代“角黍”技艺,让年轻人透过屏幕触摸楚辞里的烟火气。这些新时代的端午画卷,印证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在这独具特色的节日里,映照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韧性。犹记得2020年端午,武汉长江边重现百舸争流,曾被疫情阴霾笼罩的城市用龙舟鼓声宣告重生;在乡村振兴一线,驻村干部将“爱心粽”送进孤寡老人家中,让“老有所依”的温情驱散留守的孤寂;航天城的科研团队在实验室里以“太空粽”致敬传统,用科技创新延续千年文明薪火。端午节的精神内核,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
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端午节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意义:它教会了我们“敬畏自然”的生存智慧——当雄黄酒洒向墙角,当草药香囊随身佩戴,古人用最朴素的仪式构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赋予我们“坚守正道”的精神脊梁——从屈原到文天祥,从林则徐到抗疫先锋,中华儿女始终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守护心中大道;凝聚着我们“和合共生”的共同体意识——正如龙舟竞渡需要全船人节奏统一,实现民族复兴更需要14亿人同舟共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让我们在品尝粽香的同时铭记文明传承的使命,在观看龙舟时汲取团结奋进的力量。愿每个人都能成为传统文化的“摆渡人”,使跨越千年的端午精神,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浪潮中焕发新的生机!
最后,谨以《离骚》中的诗句与君共勉:“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愿我们以龙舟竞渡的拼搏精神,共同驶向民族复兴的壮阔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