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岁的退休老教授朱新兰老师回到学校,捐赠“青蓝”奖助学金20万元。在捐赠仪式上,朱新兰老师动情地说:“我们的一切都是学校培养出来的,有生之年为学校多做贡献,这是我和杨洪清老师共同的心愿……”
87岁的朱新兰老师谈起过往的经历,眼睛里闪动着亮光。朱新兰老师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1957年,朱新兰老师考入苏北师专(扬州大学前身)历史科,大学毕业服从组织分配到了新沂乡村中学,辗转在多所学校任教,教授多门学科。在新沂中学,朱新兰老师遇到了同样出身书香世家,也是毕业于苏北师专的青年教师杨洪清。从相识相知到相爱,从此成为生活上的伴侣,事业上的伉俪,也开启了他们一生共同的追求。
1984年和1986年,杨洪清、朱新兰夫妇相继调到彭城大学任教。1993年,他们的第一部著作《多功能解形说义字典》出版发行,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多年来,他们先后出版了《多功能解形说义字典》《快速识字字典》《现代说文解字字典》《常用字字谜小字典》《字词语句认读通典》等5部字典。还陆续出版了《高频字快乐快速学习丛书》一套12本,分别从歇后语游戏、常用惯用语、趣味绕口令、学字游戏、常用谚语等不同方面,提高学生的识字用字能力。
退休后,夫妇俩7次赴新加坡、马来西亚讲学,行程11万公里,培训华文师资1600余人,听众达6万余人次,在海外媒体发表文章40余篇,获得大量国际赞誉。新加坡《联合早报》等多家媒体对杨洪清、朱新兰夫妇义务讲学的事迹专题报道了140余篇次,高度评价了两位老人的义举。他们在传统的“六书”造字法基础上,突破性地增加了“存意、存音、部件、笔画”等四书造字理论,在汉字教改与辞书编写方面,创造了10个“全国第一”。夫妇俩推广的快乐、快速“双快”识字法,显著提高了当地汉语老师的教学效率,低年级学生一年能识1000字。
《快速识字字典》《现代说文解字字典》被教育部列为推荐书目,新加坡教育部也相继列为推荐书目。《快速识字字典》被南京师范大学著名语言学家徐复教授誉为“集古今蒙学之大成,开科学识字之先路”,《现代说文解字字典》荣获了江苏省社科类优秀成果奖。杨洪清教授也先后荣获了“江苏省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工作者”“江苏省教育科研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
2023年9月,杨洪清教授辞世,享年93岁。在弥留之际,从ICU病房里传出来他手写的一张字条,嘱托朱新兰老师再出3本书,并写下了书名。朱新兰老师心怀悲痛,继续整理资料,完成杨洪清老师未尽的事业。2024年6月,《小学初年级字典》正式出版。
2024年5月,朱新兰老师主动与校史馆联系,表达了捐赠校史档案资料的意愿。这次捐赠包括夫妇俩获得的各类证书、奖品等,及大量的研究资料、学术专著和校园生活物品,共计8箱约800余件。这是校史资料征集工作启动以来,接受到的种类最全、数量最多的一次捐赠。前期,朱新兰老师已经向学校图书馆捐赠了2000余册图书。朱新兰老师说:“能把自己保存的这些资料捐赠给学校,不仅使相关资料能够得到更好地保存和利用,也能更好地展示校园文化,让‘求真奋进’的学校精神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作为学校退休的老教师,朱新兰老师不遗余力地支持学校建设和发展。老人家感慨地说:“学校就是我的家,东西交给学校我就安心了!”
1996年,杨洪清、朱新兰夫妇拿出2万元积蓄,在学校设立了“青蓝”奖助学金,用于资助和奖励优秀学生。朱新兰老师说,在新沂工作的时候,她和杨洪清老师就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贫困学生。1993年,他们的第一本字典出版的时候,给全校教职工每人赠送了一本。这些年,他们出版的书籍,大部分都捐赠给了徐州的小学,还有泰兴、沭阳的学校,甚至还捐赠给了新疆等地的学校。2025年5月,87岁高龄的朱新兰老师又向“青蓝”奖助学金捐资20万元。人文学院院长薛以伟在捐赠仪式上动情地说:“杨洪清朱新兰老师是治学严谨、笔耕不辍的勤勉学者,是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好教师,是和蔼可亲、宽厚仁爱的长辈,更是奉献社会、德高望重的知识分子典范。”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几十年来,杨洪清、朱新兰两位老师曾到过国内100余所中小学义务推广科学识字法,捐赠字典、图书10000余册。如今,87岁高龄的朱新兰老师还牵挂着汉语教学,牵挂着青年学生,牵挂着学校的发展。她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奉献社会、服务人民已经成为我们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