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上海财经大学 - 《上海财经大学报》

《国际经济法》:让学生理解何为“国际经贸法治”

2025-06-15     浏览(18)     (0)

文章介绍了法学院教授宋晓燕讲授的《国际经济法》课程,该课程以丰富的教学内容、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主导的教学模式为特色,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全球商业与法律体系的交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法学深度的未来人才。


每学年,法学院教授宋晓燕都会走进第一教学楼的教室,开启面向大三本科生的 《国际经济法》授课。在历年学生的评教中,这门课常常获得“教学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的评价,说明该课程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但同时也会看到“老师条理清晰”语言生动”等评价,这显示了学生们对宋老师授课的全面认可。这些都源于宋老师带领的教学团队对《国际经济法》课的精心设计,使得这门课在蕴含独特知识魅力的同时,又使同学们加深了对国际经贸规则的理解。

内容丰富,深入浅出

《国际经济法》 是一门凝练精华、内涵丰富的法学课程。其涵盖了国际经济法领域的广泛知识,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全球商业与法律体系的交融。从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法到国际金融法,梳理了丰富多彩的法学元素,为学生提供了深度的学科视角。无论是对多边贸易体系的深入研究,还是对双边投资协定的细致解析,课程内涵如一幅法学画卷,将学子引领至理论与实践的交汇点。

宋晓燕老师带领的教学团队深谙知识的价值,对课程进行了精心设计,并以独具匠心的授课方式向学生呈现。他们将深邃的学科理论以幽默风趣、生动形象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使得看似复杂的法学概念在课堂上得以深入浅出地呈现。“宋老师对国际金融法的讲解非常清晰,配合老师 PPT 中展示的逻辑图,感觉本来比较陌生,并且有些抽象的国际金融法知识变得简单易懂了,”本科生王同学欣喜地说道,宋老师对知识的讲解结合我们平日生活里能够接触到的金融实践,本来我对金融的印象只有炒股票,现在理解深入了很多。”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多元教学手段,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深刻理解国际经济法的精髓。

学生主导,自主成长

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宋老师坚信每位学生都是独特而有潜力的。为此,《国际经济法》课设立了“学生主导,自主成长”的教学模式,旨在激发每位学子的潜能,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法学深度的未来人才。在这门课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知识的创造者和主导者。

宋老师鼓励学生选择研究方向,自己提炼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勇敢上台与他人交流、分享自己对相关问题的看法。通过学生自己主导的学习,他们的学术热情被点燃,潜在的领导力与组织力也得以释放。“宋老师经常要求我们对某个知识点自行进行小组分工,然后对相关问题上台展示。”马同学向我们分享道,在讨论《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第七十四条所涉及的“违约救济之损害赔偿”时,宋老师先是带领学生通过案件分析,了解了“补偿性赔偿”与“惩罚性赔偿”的区别。随后又让同学们搜集域外案例,对损害赔偿额的衡量、损害的归责等问题自行展开学习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检索各国国内法案例,积累了大量英文文献的阅读经验。

“很多时候感觉自己真正意义上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而宋老师更多的是扮演‘引路人’的角色。本来我是一个挺怕自己在公开场合说错话的人,但是宋老师鼓励我们自己研究、自主学习。在展示完自己的研究成果后,宋老师和其他同学也会向我提问,给我许多评价。”当问及马同学会不会害怕这些评价打击他的学习信心时,马同学笑道:“不会啊,我觉得反而让我对事先研究更加认真。自己对自己说的话负责,这也是这门课教会我的。”可见,《国际经济法》课构建了一个积极向上、合作共赢的学术社群。学生在这里不仅能够收获丰富的学术经验,还能与志同道合的同学共同成长。老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引导学生在学术探索中迸发出个性的光芒。

立足中国,放眼世界

中国作为全球经济的崛起之国,拥有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多元的法律文化。《国际经济法》课以中国为立足点,深入解析中国在国际经济法领域的独特贡献和影响力。通过深度研究中国参与的国际贸易、投资案例,促进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在国际法律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在学习国际投资法时,宋老师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下简称“亚投行”)为例,向同学们介绍了这一由中国倡议成立的多边金融机构为世界投资活动的繁荣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亚投行旨在填补全球基础设施融资领域的缺口,中国为其提供了初期的资金支持。该机构致力于支持各种基础设施项目,包括交通、能源、水资源等领域。中国通过亚投行为亚洲及其他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融资支持,推动了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和互联互通;同时,亚投行在项目选择和实施中强调可持续性原则,包括环境和社会可持续性。

国际经济法不仅仅是国内法的延伸,更是全球化时代的产物。《国际经济法》课通过广泛而深入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深刻理解中国国情的基础上,能够更加敏锐地洞察世界各国的法律体系和国际经济关系。在这里,学生将建立全球化视野,站在国际化的高度思考和解决法律问题。在论及“一带一路”倡议对国际经贸规则的贡献时,宋老师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重大国际合作倡议,旨在促进沿线国家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和投资。中国已经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了大量资金,包括在巴基斯坦、斯里兰卡、肯尼亚等国家建设港口、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未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日益紧密,需要同学们深入了解各国经济与法律现状,加强对各国法律的比较研究,从而让“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内容更加契合各国发展需要,吸引更多成员国家。

总而言之,《国际经济法》课以“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为理念,以“知识内容丰富、授课深入浅出”为亮点,全面涵盖国际经济法领域,强调学生主导、自主成长、激发潜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融合中国法 学 传 统 与国 际 法 学 现代理念,培养学 生 成 为 具备 全 球 视 野的未来人才。(邹璞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