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华楼实验室的落地窗前,时常能捕捉到一个专注的身影,或俯身操作显微镜,或低头执笔记录数据。她,便是我校第二十一届“十佳青年学生”、食品与科学工程学院2022级研究生张可欣。在这方寸实验室里,她用三年时间在快速无损检测领域深耕出一片天地,用勤奋与热爱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青春华章。
静候破土
三年前,从干燥凛冽的北方来到温润的长江南岸,张可欣的内心也经历着一场“气候变迁”。从食品工艺转向安全检测技术,知识的壁垒如同横在眼前的长江天堑。项目申报书二十余次的反复修改,Python代码的报错提示曾让她在工作室熬红了双眼,云平台搭建的技术困惑、实验方案的屡试屡败更让她一度怀疑选择。
“每个优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时光,那是付出了很多努力却得不到回报的日子,我们把它称为扎根。”导师办公室里,这句写在便利贴上的话,如同灯塔般照亮着张可欣的科研之路。为了深入了解行业需求,她多次前往中储粮、中粮科工等多家食品企业进行实地调研,深入生产线,与技术人员进行交流,笔记本上记录着企业的技术难点;为了追赶实验进度,她常常废寝忘食,实验室的灯光总是亮到深夜,桌上堆满实验数据和分析报告。
在张可欣的字典里,似乎没有“放弃”二字,学习若一次未能掌握,那便勤而行之。当“挑战杯”揭榜挂帅专项赛晋级国赛,生活里轻声细语的她,已能在企业会议室里侃侃而谈,用三维建模图精准阐释“粮食产业链品质快速无损监控装备”的技术原理。“她像株倔强的蒲公英,看似柔软却有着穿透岩石的力量。”室友王雨桐这样评价。
挑战青春
“粮食安全关乎民生大计,节粮减损正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增产。”张可欣作为学校放“芯”粮团队负责人,在指导老师林颢及其他专家的帮助下,带领团队自主开发高效过程管控的新技术、新装备和新系统,解决粮食产后过程管控能力薄弱等问题,一举拿下了“挑战杯”揭榜挂帅专项赛的特等奖。
“拿下特等奖后,本以为可以轻呼一口气,没想到一种新形式的擂台赛向我们席卷而来。5个国赛特等奖项目再度比拼,角逐全国第一的‘擂主’荣誉。而入围擂台赛的其他四个团队均来自双一流高校。我们有压力,但倍感光荣。最后一战,我们做到了!”张可欣自豪地说。
167页的技术研究与设计报告,100余次参赛PPT的版本更迭,上百次的模拟训练,这是张可欣团队对“挑战杯”赛程的回应。据张可欣回忆,站在决赛现场的聚光灯下,手麦里传来的轻微电流声让她想起第一次答辩时的紧张。“跟其他高校同台竞技,我有些忐忑,但看到身后的大数据平台实时跳动着粮食新鲜度的监测曲线时,我又自信起来。传统检测需要破坏样本,我们的平台却能在0.1秒内进行无损检测,不仅突破了多源数据融合的技术瓶颈,更在中储粮的试点应用中为企业节省了30%的检测成本。”
沐光前行
人生的路很长,要追寻自己的光。张可欣总能在生活的间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热爱,或寄情山水,或温暖人心。
生活里的张可欣,脱下实验室的白大褂,褪去严谨和理性,在满满当当的衣橱里藏着另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苗族蜡染围巾晕染着古老的故事,青岩古镇淘来的银饰闪烁着岁月的痕迹,黔灵山公园的手绘地图则记录着她探索山林的足迹……这些来自山川湖海的“战利品”,记录着她用脚步丈量世界的旅程,也映衬着她科研之外那颗热爱生活、拥抱自然的心。
每周三的下午,是扎马尾的“可欣姐姐”与镇江大地幼儿园里孩子们的“约会时间”。短短的公益课堂上,张可欣用卡通模具演示食品雕花,带着孩子们用树叶拓印细菌模型,把晦涩的科学知识变成彩色的童话。作为学生会国际部负责人,她策划的“中外美食文化节”吸引了3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参与。看着韩国留学生包粽子的手足无措,她忽然想起自己第一次做实验时的局促不安,“原来所有的‘第一次’都需要勇气,无论是跨学科研究,还是跨文化交流”。
风穿过走廊,掀起实验台上的稿纸。那些密密麻麻的公式与图表间,依稀可见青春的注脚:是扎根时的沉默,是破土时的倔强,是逐光时的温暖,更是让每个日子都闪闪发光的滚烫热爱。“我曾站在属于学生竞赛最华丽的舞台上,也听见过最真切的掌声,像是所有人陪我做了一场盛大的梦。”如今的张可欣,正带着这份荣耀继续努力前行。
(学生记者 周露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