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巨:南医青年何以挑大梁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副主任、医学影像学院副院长,2025年度新时代青年先锋获得者,在4月30日举行的国旗下的思政课上,作为青年先锋代表,他说:
“近年来,远程医疗、5G、大数据等技术拓宽了服务边界,但真正把服务送到人民身边,靠的是实打实的行动。以第一附属医院为例,专家团队深入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开展教学查房、义诊服务、科研合作,将先进的诊疗经验带入高原地区,用‘就青海所需,尽江苏所能’的实际行动助力当地医疗水平提升。从‘送设备’到‘育人才’,从‘帮一阵’到‘建机制’,资源共享正从点状支援转向系统合作。我们南医青年可以从现在做起,从一次社会实践、一次志愿服务、一次公益义诊做起,让医学资源真正走向更需要它的地方,让挑梁的底气更足!急诊科、手术室、ICU,每一个场所都是锤炼医学生的“战场”,我们不能只停留在书本和课件中,要在真实病床边学会与疾病较量、与患者沟通、与团队协作,在一线中锤炼本领,把担当落在每一次认真的学习、每一次细致的操作中,让挑梁的肩膀更硬!”
吴炜:以科学为剑,征战医学的“星辰大海”

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毒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港澳台办公室副主任。在实验教学的课堂说,他说:
“同学们,当我们凝视显微镜下那些扭曲的精子结构时,看到的不仅是细胞层面的畸变,更是人类文明敲响的生态警钟;当实验动物模型揭示出新兴环境污染物跨越三代的生殖发育影响图谱时,记录的不仅是数据曲线,更是写给未来生命的生存启示录。毒理学研究从来都不是冰冷的实验数据堆砌,而是守护人类代际健康的生命密码破译者!在健康中国的宏大叙事里,我们既是手持移液器的科研工匠,更应是胸怀天下的公共卫生守门人。我们手中的每一份实验数据、每一次调研、每一场研讨,都在编织医学的经纬线。大家要以‘创新’为帆,既要深耕专业领域,做精做深,也要打破学科壁垒,在临床与公卫的交汇处寻找突破,在基础研究与政策落地的衔接中创造价值。”
邵佳妮: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南京医科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队长,在本学期开学第一课上,她和授课班级的小朋友分享了个人经历,她说: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去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第一次是在学校从优秀的研支团学长学姐的事迹分享中听到的这句话。现在,我从聆听者变成了故事的讲述者。2024年7月,我背上行囊,踏上征程,前往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的汶川县第一小学校。在这里,我开启了我的支教之旅。从课桌到讲台的距离有多远?我想答案便是两颗心的距离。因为理解学生就是改变学生的开始,只有耐心地将自己的心门叩开,才能让光透进来。支教绝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一场“爱的双向奔赴”。孩子们不经意间的话语和动作,会让我收获无数感动,就像是孩子们祝我“教师节快乐!”的手工小花,我为能遇见每一位可爱的学生而感到万分幸运。”
周岁清:争做擎旗领跑的南医学子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22级外科学(普外)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2024年校长奖学金获得者。在第一附属医院院肝胆中心一次研究生课题组会上,他说: “作为一名研究生,我深知自己还在学习的路上。每天和实验数据打交道,在文献堆里找答案,偶尔也会因为一个不显著的结果反复推敲很久。但正是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让我慢慢理解了实验的严谨和科研的意义。导师常说,‘做研究不是为了发文章,而是要解决真实的问题。’在一次次临床与实验经历中,我慢慢真正明白这句话的分量,数据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和家庭的期盼。虽然科研之路充满挑战,但每一次规范的实验操作、每一组可靠的数据分析、每一篇严谨的论文撰写,都在为医学进步贡献力量。我们要从做好每一个实验、解决每一个科学问题做起,用创新研究推动医学发展,这就是我的学术追求。”
汤闰申:在美育浸润中成长

南京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2022级眼视光医学专业本科生,校大学生艺术团联合会主席,在大学生艺术团联合会全体新成员大会上,他说:
“医学以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拯救生命,艺术则是情感的抒发,用色彩、线条、音符触动人心。我曾站在江苏省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的舞台中央,将中国民族音乐的风采传扬。我曾站在舞台幕后,助力更多的同学走上展示自我的舞台,领悟美育面向人人的深刻内涵。台前幕后的锻炼,让我学会高效的合作与良好的沟通,让我理解无私奉献的宝贵,恪尽职守的重要。美育带给我的,不只是台上更闪耀的那个我,更是未来怀着艺术的温柔治愈每一位患者身心的医学工作者。我们当脚踏满满白衣路,用理性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我们要仰望艺术的星空,用感性追寻独特的美学感悟。(校团委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