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北京大学 - 《北京大学校报》

重党建尚医德,强作风为人民

作者:·孙华陈红松    
2025-05-30     浏览(207)     (0)

文章强调了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对加强新时代高校附属医院党风政风和行业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医院应加强人文关怀、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对加强新时代高校附属医院党风政风和行业作风建设、提升医德医风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表达对医务工作者的期望:“广大医务工作者要恪守医德医风医道,修医德、行仁术,怀救苦之心、做苍生大医,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大医”者,不仅要医术精湛,更要有良好医德医风和工作作风,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中国历史上有无数具有卓越医术和高尚医德的医家,他们不求名利的高尚医德、悬壶济世的为民情怀被人们传为佳话。例如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为救疫病百姓,打开衙门坐堂行医,分文不取,首创名医坐大堂之先例。又如东汉末年医家董奉,为人治病不收费用只要求治愈患者在其家附近种植杏树,“杏林春暖”之美誉传颂千古。再如唐代药王孙思邈,一生著作80余部,《千金方》更是被现代学者称为“中国最早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其“大医精诚”之训,倡言医者须“精”于术、“诚”于德,医术医德兼备方称“大医”,由此奠定我国传统医德规范体系之根基。

新中国历史上,也出现了很多誉满杏林的“大医”。有诊治患者“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把“每一个病例都当作一个研究课题”的中国消化病学奠基人张孝骞医生;有一生未婚未育、却被称为“万婴之母”的林巧稚医生;有一生成功救治16000多名患者,97岁仍旧站到手术台上的吴孟超医生等。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广大医务工作者用实际行动践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成为人民健康的忠诚卫士。2008年,北医三院骨科医生马庆军晕倒在手术台旁,抢救后发现已到肝癌晚期,可是病情稍一好转马上又回来工作,他说要把剩下的时间留给病人。病重期间他仍然每天清晨4点多起床为学生批改论文,在祖国西北地区的新疆完成了行医执教30年的最后一堂课,刚刚返回北京就因病情加重再次住院,直至被病魔夺去生命。韩启德副委员长撰文纪念马庆军时所写:“把为人类服务作为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唯一途径,把为别人献出爱心作为自己的幸福,才能真正找到自己活着的精神支柱。马大夫是这样去做的,所以他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能从容相对,并闪耀出人性的光芒。”

医疗卫生行业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健康权益,生命所系,健康相托。高校附属医院作为公立医院的中流砥柱,更应坚持党建引领,围绕“以患者为中心”的核心理念,一体推进党风政风、师德师风、医德医风建设,不断加强人文关怀、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广大医院职工和党员干部应将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学习成效并付诸实际行动,真抓实干、展现良好行业作风,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为医院高质量发展和北大医学贡献积极力量。

(作者孙华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纪委办公室主任,陈红松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