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潍坊学院 - 《潍坊学院报》

博物馆里的历史长河

2025-06-13     浏览(71)     (0)

作者参观湖北博物院,深感震撼,并领悟到中华民族精神从越王勾践剑的千年韧性和古人智慧中汲取养分。参观者主动学习文物背后的历史脉络,积极参与博物馆志愿讲解,让古老文明的生命力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作者愿每个人成为文明长河中的摆渡人,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走进湖北博物院,仿佛推开了中华文明的时光之门。青铜器的庄严肃穆、古乐器的悠扬韵律、陶器的质朴温润,共同勾勒出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脉络。从虎座鸟架鼓的神秘图腾,到曾侯乙编钟的精妙构造,每一件文物都是祖先智慧的结晶,在静默中诉说着岁月的故事,令人沉醉于历史长河之中。

最令我震撼的,莫过于那柄历经千年仍锋芒毕露的越王勾践剑。驻足于玻璃展柜前,剑身幽蓝的寒芒穿透岁月的屏障,仿佛裹挟着两千四百余年的风雨扑面而来。这柄通长55.7厘米的青铜利刃,虽深埋地下千年,却依然保持着“削铁如泥”的锋芒———出土时,它轻易划破十九层宣纸的场景,至今仍定格在考古影像中。剑身上细密的菱形暗纹如冰裂纹般延伸,见证了春秋时期失蜡法铸造工艺的巅峰;剑柄处残留的丝线缠绕痕迹,仿佛还留存着握剑者掌心的温度;剑格处镶嵌的蓝色琉璃与绿松石,虽历经氧化仍泛着幽光,恰似勾践眼中未曾熄灭的复国之火。

回溯历史,公元前494年,吴越夫椒之战的惨败让勾践沦为阶下囚。在吴国为奴的三年里,这柄剑始终藏于他的枕畔。当他“目卧则攻之以蓼,足寒则渍之以水”时,指尖抚过剑身的冰凉纹路,便如触碰信念的火种。公元前473年,当勾践挥剑斩断吴国大旗时,剑身折射的光芒不仅是青铜的冷冽,更是“三千越甲可吞吴”的热血沸腾。这柄剑早已超越了兵器的范畴,成为一种文明韧性的象征:它是困境中“卧薪尝胆”的坚持,是低谷中“十年磨一剑”的沉淀,更是中华民族“穷且益坚”精神的物化图腾。

透过展柜玻璃,仿佛能够看见勾践在姑苏台下俯身擦剑的身影,又似目睹考古工作者以虔诚的姿态将它从黄土中捧起,尘埃落定处迸发的不仅是青铜冷光,更是中华文明破土而出的磅礴力量。这柄剑早已超越金属铸造的物理形态,成为镌刻着民族基因的精神图腾———它蜿蜒的剑身是黄河长江的纹路,斑驳的锈迹是岁月沉淀的勋章,而寒光凛冽的剑锋,正是中华民族永不弯折的脊梁。

这种跨越千年的精神共振,正是文化自信最生动的注脚。从甲骨文的刻痕到简牍上的墨香,从敦煌飞天的飘带到故宫红墙的沧桑,中华文明始终以独特的美学体系与哲学智慧,构建起人类文明的东方坐标。站在新时代回望,三星堆青铜神树托起的宇宙想象,良渚玉琮铭刻的天人对话,无一不在诉说:中华文明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其兼容并蓄的开放胸襟与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这种文化自信,让我们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保持清醒,在科技浪潮中坚守本真。它不是固步自封的守旧,而是扎根传统土壤的创新生长;不是盲目自大的偏执,而是历经磨难后对文明价值的深刻体认。

参观完湖北博物院,我的内心受到极大震撼。作为新时代青年学子,我们生逢文化自信的时代,肩负着让文物“活起来”的使命:我们要主动学习文物背后的历史脉络,从越王勾践剑的韧性中汲取精神养分,从曾侯乙编钟的音律里感悟古人智慧;要积极参与博物馆志愿讲解,用生动语言传播文物故事;更要借助短视频、VR技术等新形式,让静态文物在数字时代“动”起来,激活古老文明的生命力。

站在博物馆的光影里,仿佛看见祖先的目光穿越千年。他们留下的不只是器物,更是“何以中国”的密码。作为青年学子,我们当以文物为镜,照见历史的厚重;以行动为笔,书写传承的篇章。愿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文明长河中的摆渡人,让文物的光芒照亮更多人的心灵,让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在我们手中永续流淌。(张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