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洛阳师范学院 - 《洛阳师院报》

当数字光影“邂逅”千年皮影

——我校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学子文化创新实践纪实

2025-05-31     浏览(50)     (0)

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学子将洛阳皮影戏与Blender技术相结合,创作出具有创新性的作品。团队通过分工协作,运用新兴技术展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为传统非遗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在科技与文化深度交融的时代浪潮中,我校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学子何盼龙、时斌、李涌、王乾园以一件独具匠心的创作,让千年洛阳皮影戏冲破时光桎梏,在数字光影的世界里绽放出新的光彩。他们运用Blend-er 技术,将非遗文化与现代数字艺术深度融合,生动展现了千年洛阳的独特魅力。

灵感缘起:从课堂作业到非遗“活”化的独特想象

这场创意实践始于一次普通的小组结课作业。在刚接到作业任务时,团队成员们便积极思考:怎样才能将现代创意与传统文化完美融和?面对这个难题,团队一度陷入迷茫。关键时刻,指导老师的建议为大家指明了方向。老师提到河洛古典文化,尤其洛阳作为多朝古都,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中蕴藏着无数可供挖掘的元素。团队于是便开始尝试,起初考虑过宫灯等元素,但创作过程中总觉得缺了些独特韵味,难以达到心中理想的创意效果。为了打造独一无二的作品,团队最终将目光聚焦到了洛阳皮影戏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上。

确定方向后,团队成员多次前往图书馆收集相关资料,深入研究洛阳皮影戏的文化特点。谈及过程中的特别发现,王乾圆兴奋地分享道:“洛阳皮影戏在关节设计上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它更加注重细节,能够展示出更多动作,传达更丰富的含义。”这一独特之处也被巧妙融入到后续创作中。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王乾园察觉到,皮影戏作为非遗文化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但传统的平面展示形式在新时代较难契合受众的审美需求。”于是,他们大胆设想:能否运用新兴的3D技术,让皮影戏“活”起来,立体生动地展现洛阳的历史与文化。这一想法得到了团队成员的一致认可,也为此次创作奠定了基础。

克难攻坚:技术壁垒与艺术风格的双重突破

从创意落地到技术实现,团队经历了从0到1的突破。此前,团队成员并未接触过Blender技术,但他们没有退缩,而是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钻研。“3D建模对电脑配置要求极高,经常因文件过大导致电脑卡顿、内容丢失。”在谈及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时,李涌仍心有余悸。为攻克这一难题,团队成员反复试验,对模型进行一些细微的删减,在保证展示效果的前提下,寻找与电脑性能的微妙平衡点。经过无数次尝试,他们终于突破技术壁垒,实现了模型的完美渲染与流畅展示。

除了技术门槛,艺术风格的校准成为另一道难关。“起初作品画风过于逼真,和皮影戏注重故事性的特点不符。经过反复讨论和尝试之后,我们最终决定用略微平面化的表现方式,更好地还原皮影戏的韵味。”在制作推进式镜头中的人物动作时,成员们通过观看大量动作视频,分析动作特点,进行骨骼绑定制作,使人物动作更加生动自然。其次,为还原皮影戏独特的光影效果,团队团队从传统表演中汲取灵感。他们借鉴传统皮影戏的表演原理,在场景后方设置巨大光源进行投影,并通过在不同方位设置顶光、辅助光源等,突出人物和场景的特点,营造出逼真的皮影戏光影氛围。

协作传承:模块化分工与非遗创新的实践路径

除了技术与艺术的双重突破,团队协作成为项目落地的关键支撑。为实现高效创作,团队创新性地采用模块化分工体系,将任务拆解为资料调查、场景设计、人物建模、音效制作四大核心板块,每个环节都有专门的负责人。

负责资料调查的成员李涌、王乾园广泛收集洛阳文化、皮影戏相关资料,为接下来的工作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负责场景设计的成员何盼龙根据资料,运用Blender技术精心构建应天门、天堂、明堂等场景3D动画场景的负责成员时斌,用心做好每一帧的3D动画呈现;负责音效制作的成员何盼龙通过收集、制作符合洛阳文化氛围和皮影戏特点的音效,为作品增添感染力。团队成员相互协作,分工明确,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团队成员将洛阳皮影戏与Blender技术相结合,不仅是一次艺术与技术的创新尝试,更是对非遗文化传承方式的探索。“我们希望通过这部作品呼吁更多人关注非遗文化,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铭记和传承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王乾园在谈及创作初衷时,目光坚定地说道。

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学子们的这次创作,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在这种“技术为笔,文化为墨”的创作范式下,传统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尘封的展品,而是化作为屏幕中鲜活生动的文化符号。这一实践启示我们:传统与现代并非对立,传统非遗的当代传承,既需守住文化根脉,也需打开技术视野。当现代技术对话千年文明,文化自信便有了最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