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撒阳光的种子
戴秀梅的育人理念,可以概括成两个词,“成长”和“分享”。
重庆的奉节、巫溪、黔江和彭水等地,光照好,海拔高,温度较低,多沙壤土,是重庆最早的烟草生产区。2011年,戴秀梅刚开始进行重庆烟草研究,在这些地区调研课题时,她目睹了乡村孩子们艰难的求学之路:夏季烈日毒辣,丘陵相连,孩子们为了求学,需要跋涉两三个小时,有一次,她看到一个身材矮小的孩子,背着个沉重的书包,独自走在汽车疾驰的马路上,孤单而倔强的身影让她久久不能忘怀。
后来,在奉节县太和乡参加田野调查的过程中,她指导的两位大三的学生主动担任起乡村小学支教老师,看着孩子们眼中闪烁的求知光芒,戴秀梅萌生出了支教的想法,她说:“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下,村子里的孩子们的物质生活也许不像我们想象中的困难,但是在精神成长这方面,孩子们缺乏鼓励、陪伴和引导。”
此后,她带领科研团队拓展出第二战场———支教阵地,戴秀梅带着学生一起加入到了支教的行列。在她的影响下,她的两个孩子每年都会从压岁钱中拿出一部分钱用于图书捐赠,给山区的同龄小朋友带去善意与温暖。
她发起的一场汇集多地多所学校学生和老师的公益活动———“阳光行动”在重庆彭水县润溪乡甘溪村启动,至今,已持续开展四年。
四年里,戴秀梅和学生们不仅捐赠了图书、文具、运动器材、玩具等物资,还深度参与到当地的支教活动中。暑假,学生们各展所长,为孩子们开设了科普课程,让孩子们的假期生活变得充实而多彩。他们还每周组织教育和农业政策宣讲、志愿军老战士走访和入户调查等,将阳光传递给每一个村民。
“支教的意义是让孩子们知道,他们也可以成为像哥哥姐姐们那样优秀的人,让孩子们明白自己的未来有无限可能。”戴秀梅说,“学生们参与‘阳光行动’最深切的体会,是感受到了自身的价值,为国家、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的价值和自豪感。”
生命因此而熠熠生辉,种子在此生根发芽,每一个参与播种的人,都收获了独特的成长,这就是教育最动人的光芒。
守护每一粒种子
在重庆市的西南角,四川盆地的东南隅,四面山拥抱天际线,长江揉过淤泥滩,这里是戴秀梅出生的地方———重庆江津,这里孕育了她最初的教育情怀。戴秀梅的妈妈是一所乡村小学的教师,她的儿童时代和“村小”紧密相连。从八岁起,每当妈妈出差时,戴秀梅就“代”领乡村小学的同学们坚持读书写字,回忆起来,戴秀梅笑言,那时自己就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戴秀梅一直秉持着对学生的尊重和包容,她常说:“我和学生是平等的。”
1998年,从贵州大学麦作研究中心作物栽培与耕作专业硕士毕业后,戴秀梅开始在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在教学方面,她主要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细胞生物学》《烟草学》《普通生物学》等专业课程教学,她先后担任过四届班主任,与学生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2000年,她带的96级学生们即将离校的最后一晚,戴秀梅来到了同学们的寝室,与学生们一起共忆往昔,畅想未来。她鼓励大家毕业后要勤勉务实,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建功立业,临走时,同学们对她依依不舍、相拥而泣。
2004年,一位来自四川农村的学生唐亮走进西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的大门。戴秀梅对他的第一印象是“小个子,动手能力强,对学习认真又执着”。大学四年,唐亮的成绩一直居于本专业的年级前三名,后来戴秀梅逐步了解到,这个对学习始终有一股儿狠劲的同学,因为父母在外工作,儿时与父母聚少离多的经历,对“如何让家人团聚”也有一股执着的劲儿。2012年,唐亮毅然放弃了在城市里的工作,回到成都市金堂县开办家庭农场,期盼家人能重聚团圆。得知这一切的戴秀梅一直关心着唐亮,特别是农场初创的艰难时期,她常往返成渝两地,给予唐亮物质与精神上的鼓励和帮助。她说,关心唐亮的经历,对自己来说,是一个由最初的心疼转向深深敬佩的过程:“他是一个踏实的理想主义者,我一直非常钦佩他,他是我非常尊重的一位学生。”2016年,唐亮的家庭农场获得了成都市示范家庭农场的殊荣,谈及此,戴秀梅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学农的人一定要把自己栽进土里,沉入大地,要有‘土气’。”
大地上的信仰传承
在教学中,戴秀梅一直鼓励学生:“要对所学的专业认可,要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来过,要在精神上永远忠于大地。除了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新农人’还必须走进田野、深入乡里、脚踩大地,将一切所学亲身实践。”她也正是带给学生们勇气和决心的先行者,多年来,她一直躬耕田间地头,带领学生进行田野调查、乡村支教、田间实验、农业帮扶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默默地诠释了“老师的坚持是对学生最好的引导”。
多年来,戴秀梅始终身体力行、下田农作,坚持师生共耕,带领学生一同走进广袤的农村大地。下雨时,靴中积水,脚掌白花花;天蒙蒙亮时,露水湿衣;夜幕降临后,手电筒灯光闪烁,大汗淋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戴秀梅始终和学生站在农业实践的第一线、同一线。
在她的办公室里,装文件的木柜旁搁着两个箱子,里面装满了鼓囊囊的信封,每一个信封里都包着细细小小的烟草种子。箱子收纳着一季又一季的烟草种子,一遍又一遍诉说着师生间四季更迭的深厚情谊。
谈及“成长”和“分享”时,戴秀梅的话语中充满了坚定与深情:“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有成长和分享。在自己的从业过程中要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将自己的成长经验给学生分享,以期他们获得更好的未来,这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所在。”(来源:党委教师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