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华中科技大学 - 《华中科技大学周报》

本科生自然科学创新基金——
助力学子迈出科研第一步

2025-06-09     浏览(27)     (0)

验收优秀,学校首届自然科学基金验收项目取得显著成果。本科生在导师支持下发表多篇论文、获多项专利和奖项,提升科研素养。项目聚焦社会需求和学术热点,实现创新。学生们经过项目历练取得很大程度的提高,为未来高水平科研人才储备奠定基础。

通讯员 牟梓苓霄 詹必胜

看到自己负责的项目验收结果为“优秀”,计算机学院本科生陈东平放下了悬着的心。

5月中旬,学校首届本科生自然科学创新基金项目验收暨学术成果交流会举行。评委对12个不同领域的项目进行验收评级,8个团队项目获评“优秀”。

在项目实施期里,这些团队依托本科生院提供的支持,发表多篇包括SCI在内的论文、获授权多项专利、获多个各类奖项,收获满满。

该基金旨在支持优秀本科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范围内自主选题,开展基础研究工作,着力培养优秀本科生的科学素养,为构建高水平基础研究队伍提供高质量人才储备。

结合社会热点 迈出科研第一步

“我们最初的设想是提升多模态大语言模型的泛化能力,将大语言模型的优势拓展到多模态领域。”“顺应绿色发展潮流下电机系统降本增效的需求,希望以此推动电机产业发展。”“将蓝光光盘与体外诊断结合,期待让疾病的初步筛查和诊断变得更加简单轻松。”各团队负责人介绍着自己的创新点。

人工智能、自动驾驶、体外诊断……立足本身专业,本次自然科学基金验收项目聚焦社会需求与学术热点,融合新技术新手段实现创新。

科研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科研最大的困难就是未知。”团队实验的每一步都需要自己探索。为了一个细节反复调试到深夜,平均每天工作14小时,以多轮审核与优化倒逼标注质量提升,有“钻劲儿”、抗压力强、积极主动、能创新,提起自己的学生,团队指导老师们无不感到骄傲与自豪。

项目验收会评委孙琪真认为,基金为本科生提供早期接触科研的机会,助力学生从学术“青春期”迈向成熟科研期。

自科基金助力 保证科研顺利进行

设计能否被实际应用也是各团队遇到的一大难题。为了确定设计方法和电机方案能被大规模应用,包铭阳团队联系生产企业,前往实地调研并及时改进方案。“我们前往企业考察、制造电机样机、完善自研软件等都有自科基金的帮助。”

陈东平对此感触颇深,仅1.3万条视频数据、近8万条问题的标注需要近3万元,每使用一次大语言模型进行评估需要约 1500 元。“是自科基金为的支持,让我们能够专注于研究本身。”

项目验收会评委党晨原表示,学生们经过项目的历练都取得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在相关领域也做出了成果,“甚至超过研究生的毕业水平”。

“这可以为未来高水平科研人才储备奠定基础。”孙琪真说,不论是结项评级还是自科基金,都是科研“育苗”的过程。

基金虽已结项,不少团队都计划在此基础上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张云浩表示,他将继续在体外诊断和生物芯片领域深耕钻研,将工程技术应用到生命科学的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