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哈工大报》

从院士班主任到“尖班”导师

2025-06-01     浏览(242)     (0)

谭久彬院士与学生交流


2024年,学校设立院士担任导师的顶尖创新人才班(“尖班”),探索6至7年内完成本博贯通人才培养的新路径。我主动请缨担任“尖班”导师,而此前我已经当了4年本科生院士特色班班主任。

为什么担任“尖班”导师呢?我一直考虑两个问题,一是我国的高等理工科,特别是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人才培养如何才能做到下一代人的整体创新能力要比上一代人有本质性的提升;二是如何回答“钱学森之问”,不断培养出世界级的拔尖科技领军人才。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国开始进入工业化是20世纪50年代,以哈工大“八百壮士”为代表的第一代科技工作者完成了为中国工业化奠基的使命;我们这一代人是第二代“八百壮士”,参与完成了制造大国和科技大国建设的使命;第三代“八百壮士”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必须完成制造强国和科技强国建设的使命;第四代“八百壮士”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必须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使中国成为世界的科技中心和高精尖制造中心。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科技创新人才,特别是仪器科技创新人才是世界级的科技领军人才。

如何才能培养出世界级的仪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呢?而且是在6~7年的时间里从大学一年级的本科生一口气到获得博士学位,并形成一流的创新能力,取得世界一流的创新成果呢?

我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入大学的第一批大学生,获学士学位后留校任教,期间又先后考取硕士生和博士生,在职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我刚留校就参加了科研工作,我的导师车仁生教授在科研攻关中通过提出创新方法解决技术难题的实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曾经系统研究了车老师的创新思维,这对我后来取得重大创新成果起到了启蒙作用。后来我在攻读学位期间,在车老师的指导下,面向国际上回转体形状测量领域存在的几项难题,提出创新方法,突破核心技术,解决了这几项难题。获博士学位后,我开始独立组建项目组,连续承担大项目攻关任务。这时我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达到了一个高峰,连续提出重要创新方法,突破系列核心技术,研制成功国内首台新原理仪器,通过国际双边比对,仪器测量准确度超过国际顶尖仪器一倍,解决了国家重大工程中的测量难题,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经过四十多年的创新科研和人才培养经历,特别是近二十年不断总结和提炼创新科研模式与仪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培养模式,并不断实践与创新迭代,我们创建了一个能从事重大科技创新的大科研平台,打造了一个能承担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解决国际重大前沿科技问题的大团队,营建了一个能不断挑战尖端科技问题的创新生态。在不断取得重要科技突破和重大创新成果的同时,培养了一大批仪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有些已经成为院士或院士候选人,有40余人入选国家级人才,160余人成为国家重大工程的总师、副总师、主任设计师等。2023年,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研究生)一等奖。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继续在仪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加大创新力度,以适应更高标准的“尖班”人才的培养。

面向“尖班”层次的好苗子,瞄准仪器强国建设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需求,我提出了“情怀引领、交叉创新、团队协同、实战锤炼”的仪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了以“仪器报国、敢当大任”为情怀引领,以“综合素质过硬、创新能力突出”为培养目标,以“学科交叉、技术融合”为改革途径,以“挑战尖端、实战实效”为培养导向,以“大师+集体指导+协同育人”为创新模式的创新领军人才培养体系。

以“仪器报国仪器报国、敢当大任敢当大任”为情怀引领。

实际上就是励志教育,将“课程思政”与“科研思政”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拓宽课程思政主渠道,打造科研思政新阵地,实行本博培养全过程的励志教育,引导研究生不断强化献身仪器强国建设的使命担当意识。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一定要把志向与热爱有机结合起来,使之融为一体,这会成为学生为理想奋斗的强大动力。

以“综合素质过硬综合素质过硬、创新能力突出创新能力突出”为培养目标在“尖班”,综合素质培养要贯穿整个学习和研究历程。一流仪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综合素质是多元的、而且是动态发展的,包括崇高的品德、科学素养、人文精神、创新意识和能力、团队精神与组织协调能力、国际视野、奋斗精神与坚韧不拔的毅力等。这些都必须在一个具有一流生态的大团队里熏陶,在干事中历练。在“尖班”,学生进入学习阶段同时也进入到研究阶段。从大一开始,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学生学习与研究的全过程。在学习中要重点学习前人的经典创新思维方式;同时要参与到团队的科研攻关过程中,学习和感受身边的创新成功的实例。

以“学科交叉学科交叉、技术融合技术融合”为改革途径。要单开炉灶,构建“学科交叉、技术融合”的新一代课程体系。通过学科交叉及国际合作,重构仪器学科课程体系和知识谱系,拓宽学生学术基础和学科视野;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具体特点和他们从事的研究方向,课程有所调整。课程学习阶段,重点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要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自主获取知识的教学。新的教学模式不是不讲课,而是“精讲”,主要讲背景、讲问题、讲思路、讲应用范畴、讲应用范例。大量内容留给学生自学、思考、讨论和撰写读书报告等。

以“挑战尖端挑战尖端、实战实效实战实效”为培养导向。在学生各类评价中均以“挑战尖端、实战实效”为导向,使学生瞄准真正有价值的核心难题、实现真正的创新突破、真正解决卡脖子难题、真正完成有实效的推广应用,在实践中破除“唯论文”等弊端,形成以“挑战尖端、实战实效”为培养导向的研究生培养评价机制,形成“扎扎实实做学问、实实在在解决问题”的研究生培养新生态。

以“大师+集体指导大师+集体指导+协同育人协同育人”为创新模式通过“大师+导师团队+项目攻关团队”集体选题,确保研究生论文选题始终聚焦最有价值的核心关键问题,将国家“卡脖子”技术清单转化为学生课题清单,把国际重大科技前沿问题清单转化为学生课题清单;通过“交叉创新、团队协同”,破除导师个人指导和学生单兵作战存在的局限性,提升学生多学科交叉、多专业技术融合和深度集成创新能力。

在培养仪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方面,我们已经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较大幅度地压缩学制是我们面临的新问题。我们有三个条件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一是我们的学生都是尖子生,有志向、有情怀、有热情、肯吃苦;二是团队积极性高,而且有前期经验积累,还有创新改革的巨大空间;三是有先例可借鉴,如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一些学科专业,从大一到获得博士学位都是7年,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利用好上述三个条件我们就一定会在6~7年培养出一流的仪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工程院院士 谭久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