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来最晚走……从晨光熹微到星斗满天他们在破晓与星辉之间,筑梦前行清晨的书声琅琅。
清晨6:00,黑龙江大学格致园7号寝室楼4楼走廊已亮起微光。406、407等几个寝室里,俄语学院大一学生张祺琦和她的室友们已经起床开始轻手轻脚地收拾书包。她们应该是全校最早起床的寝室之一,裹上外套,踩着满是露水的小路,一路向主楼走去。
“学院组织的早自习是7:30开始,我们一般都是6:30到教室,提前进行晨读。”张祺琦背着书包,嘴里还在背诵着《俄语1》中的课文。她们的脚步踩碎了校园早晨的寂静,也开启了俄语学院日复一日的晨读时光。6:40,推开专教的门,清脆的俄语朗读声此起彼伏。有的学生在朗读课文,有的在背诵俄文诗歌,有的在小声地一遍遍地读单词。身为学习委员的王义淼把昨天课堂上老师指出的她在发音中的问题记在本上,一个有点破旧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着她收集整理的发音时常出现错误的词汇,然后,她就开始和其他同学一样开始晨读。“语言学习是苦功夫,背诵和朗读看似枯燥,却是提升口语能力的必由之路,是打破语言壁垒的第一把钥匙。”在教室指导晨读的徐老师说道。学院不定期组织高年级的学生和部分青年教师到新生的早自习进行发音的专项指导,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制定计划,并鼓励学生结对互助,通过“倾听-跟读-模仿-纠正”的循环过程,让学生们在大胆开口中突破心理障碍,提升口语能力。一名老教师这样形容俄语发音“每一个音节都值得细细打磨。以颤音р为例,学生须将舌尖轻轻抬起,靠近上齿龈,呼出的气流冲击舌尖,使舌尖上下颤动,去体会那种清晰、有力、富有节奏感的发音效果。”
小班里的“精准灌溉”
走进俄语学院的课堂,20人的小班规模让所有学生都在老师的目光之内,都成为关注的焦点。在这种模式下,上课伊始老师通常会进行“热身训练”:首先进行师生问答或者俄汉互译环节,几乎覆盖所有学生,一方面了解他们对上次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为接下来的新课做知识上的铺垫以及舌头上的训练;其次,根据不同年级的实际情况,还会进行快速听写,抽检学生是否按要求掌握了相关重点内容,每一份听写内容老师都会仔细批改,针对学生的错误给出针对性指导,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薄弱点,为后续的学习指明方向;课上,老师们秉持着“语法为纲,精讲多练”的原则,通过小问题、小句子、小对话等形式多样的训练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俄语语法规则和重点词句。
黄东晶老师带领的团队便是这一教学模式的践行者,在《基础俄语》课堂上,她十分重视学生的语音面貌、连贯的话语表达,及时纠正学生们的发音,精准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新时代,老师们积极利用数智赋能教学,课后充分利用学习通平台,布置录音录视频的任务,通过学生的音视频作业,及时纠正学生的语音语调,让学生在课后也能得到老师的指导和帮助。这种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授课老师也能够精准掌握每个同学的朗读或背诵作业完成情况、发音习惯、语法弱项等,并据此开展“一对一”辅导。这种个性化的教学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和指导。小班制教学就像中医中的“望闻问切”,能精准地为每个学生的语言病灶进行把脉。学生口语生硬,就推荐看俄语影视剧学习;词汇量不足,就海量单词轰炸;方言影响发音,就跟着手机反复跟读。这些针对性的教学策略,都是基于对学生个体差异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小班制拉近了师生距离,让教师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这种“小班精教”模式,让教师能像园丁般为每株幼苗“精准施肥”,也是学院自华劭、邓军等老一辈俄语名师开始传承至今的教学传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面对挑战,如何在俄语的海洋中自由遨游。
深夜的“不眠教室”
如果说晨读是俄语学院学生一天学习生活的“序章”,那么每个深夜专教里的灯火通明就是奋斗者一天中最美的“终章”。
夜幕降临,当校园路灯渐次熄灭,俄语专教却亮起长明灯。“几乎每晚11点都得来催一次,不撵是真不走啊,真能学一宿!”主楼的门卫师傅笑着摇头,他的话语中流露着对学生刻苦学习的赞叹和敬佩。但这个时间的教室里仍坐着三五成群的学生——有人对着单词本默写,有人用手机录下发音请老师次日批改,有人在忙着挑战杯和大创申报。大三学生赵鸿桢摸着发烫的笔记本电脑笑道:“老师总说‘来得早不如来得勤’,我觉得泡在自习室是一件快乐的事,而且大家都在这,不来真的会被落下。”
为助力学生备战俄语专业八级考试,学院组建了由12名青年教师组成的辅导组。每晚9点至11点,他们轮流在教室答疑,从语法解析到疑点难点,从应试技巧到心理疏导,为学生们构筑起了全方位的支持体系。柴旭东老师翻开写满批注的本子:“昨天有同学问及‘隐喻’在文学翻译中的运用,我连夜整理了普希金诗集的案例。”这些“90后”“00后”教师,既延续着前辈严谨的治学态度,又有年轻人的创新想法和思维,很容易在晚自习这个场景中和学生打成一片。“晚自习的辅导就像是医院的急诊科,就是要快速解决学生应考的相关问题,有时候也会与学生聊天,进行心理的疏导,来缓解考前的压力和紧张。”每天晚上,教研室的灯总是伴着专教的灯一起点亮,又一起熄灭,在这深夜的“不眠教室”里每一位参与的教师都是一盏不灭的灯,他们用行动,诠释着“立德树人”的真谛,用自己的灯,点亮学生前行的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节奏和困惑,我们的责任其实就是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方向,和他们一起努力奔跑,他们过级了,我也有桃李天下的满足感!”“学生因我们的指导而进步,那种成就感无以言表!”老师们的声音在寂静的夜晚显得格外温柔而坚定。
“早晚自习是我们坚持几十年的'笨方法',但语言学习没有捷径。”俄语学院黄东晶院长的话语中透着坚定,“一代代教师的传承,换来的不仅是学生的优异成绩,更是他们面对挑战时的韧劲。”如今,面对中俄全方位合作的新机遇,学院正以学风建设为根基,持续深化“早读、晚修、小班化”的教学模式,增设“俄语+法律”、“俄语+经贸”等双学位培养方式,将“早七晚十”的坚守,转化为培养既精通语言又熟悉区域国情的高端俄语人才的动能。“未来的俄语人才不仅要听得懂托尔斯泰,更要说得通中俄合作,要让学生成为龙江对俄合作的桥梁,这是时代赋予俄语人的使命。”黄东晶院长说。
从7号楼寝室到专用教室,这段不足五百米的路,是俄语学子用脚步丈量的成才之路,当城市沉睡时,他们仍在与托尔斯泰对话、与契诃夫共鸣。正如俄语老师常说的:“学俄语的人,要像伏尔加河的纤夫,把每一步都踩成星辰。”夜色渐深,主楼的最后一盏灯终于熄灭,而明天早晨,读书声仍将准时唤醒黑大的晨曦,朗朗书声与伏案身影交织成黑龙江大学最动人的风景。在这里,“最早来、最晚走”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一份传承——关于语言的热爱,关于治学的严谨,关于师者的匠心。在向北开放的国家战略下,这群“最早来、最晚走”的追光者,正用晨昏不辍的学风,为龙江培养着新时代的“破冰者”。
来源 全媒体中心驻俄语学院通讯站
本版责任编辑 张笑雷 宋金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