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5年6月5日,《农民日报》08版聚焦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加快新农科建设”主题,邀请曹志军、彭福田、左志宇、李上献四位高校专家和一线教师展开交流讨论。本报现选取山东农业大学教务处处长彭福田的访谈部分予以刊发。
涉农学科的专业布局与人才培养,必须紧密围绕农业强国建设的核心目标,既要纵向贯通 “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应用”的完整创新链条,也要横向拓展大农业观、大食物观下的学科边界,深度推进农工、农理、农文、农医等多学科交叉融合,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学科生态体系。
建设农业强国离不开教育和人才,高等农林教育使命重大。2019年我国新农科建设拉开序幕,旨在对高等农林教育的人才培养范式进行整体性改革,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农林人才。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优化调整涉农学科专业。近几年,涉农学科发生了哪些变化?如何根据乡村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优化涉农学科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
新农科建设必须精准对接国家
和产业需求
主持人:为农业强国建设筑牢人才根基是高等农林教育的时代使命。在您看来,当前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对高等农林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根本性的要求?新农科建设应重点关注哪些方向?
彭福田: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教育强国对高等农林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培养新型农林人才。农业产业快速发展需要既有高尚道德情操,又有扎实理论基础,还有广博国际视野,更有卓越实践能力的知农爱农新型农林人才。二是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深入推进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聚焦创新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要求,分类构建和完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涉农人才培养体系。三是创新培养模式。加快推进教育、科技与人才一体化建设,探索科产教协同育人模式,深化校政、校地、校院、校企合作,通过成立产业研究院、产业学院等方式,提高人才培养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契合度。
主持人:在您看来,当前农业产业面临的人才需求缺口有哪些?涉农高校在应对这些需求时存在哪些不足?
彭福田:在应对这些需求时,我们还存在以下不足:一是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由于专业设置周期通常为1~2年,更新速度较慢,难以跟上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二是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涉农高校的教学多侧重于理论知识,实践教学体系尚不完善,影响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三是师资力量有待加强。部分教师自身缺乏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教师的专业结构不够合理,一些新兴农业领域的专业教师相对匮乏,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获得全面、深入的专业指导。
培养“懂农业、善经营、通科技”的
复合型人才
主持人:在涉农学科的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目标上,如何根据产业需求进行重新定位和细化?近年来是否有新增或淘汰的学科专业?
彭福田:山东农业大学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主动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新产业新业态。例如,我校新增智慧农业、兽医公共卫生、智慧牧业科学与工程、食品营养与健康、生物育种科学等新农科专业,这些专业均面向粮食安全、智慧农业、营养与健康等关键领域。其次是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培育新兴涉农学科专业。同时,我校在传统农学专业课程基础上,增设了智能农机与耕作、农业大数据、农业物联网等与信息技术、工程技术、大数据技术相关的课程。
在人才培养方面,一是着重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例如,学校依托未来技术学院(齐鲁学堂)在智慧农业、智慧牧业科学与工程和生物育种科学3个专业开设拔尖创新班,实施“3+1+2”本研贯通培养。二是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例如,学校依托乡村驿站,开展“产区选题-产区实施-产区汇报”的毕业论文设计和考核模式等创新工作。
构建“根基稳固、枝叶繁茂”的
学科生态
主持人:在课程设计和实践教学中,如何融入产业实际需求,推动产学研的深度融合?
彭福田:山东农业大学依托产业研究院和产业学院,深化产教融合,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产业需求和企业岗位需求设置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实践机会,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建立企业需求反馈机制,定期收集企业在生产、研发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和人才需求。
例如,学校与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共建盐碱地综合利用创新研究院,双方围绕科研攻关、人才培养、平台建设、成果转化和智库建设等开展深度合作,切实把创新学院建设成为校地合作办学的标杆和典范。
政校企协同合作,
农科生就业方向更多元
主持人:展望未来5~10年,随着农业产业的持续升级,您认为涉农学科会在哪些方面出现重大变革和突破?在此背景下,农科专业学生将会有怎样的发展前景?
彭福田:未来,农科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将更加多元化,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一是科研与技术开发领域:可以在国家级农业科学院、省级农科所、生物技术企业实验室等单位,从事作物基因编辑、智能农机研发、病虫害防治等前沿研究。
二是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领域:担任 “田间科学家”,指导农户应用新技术,成为“知识下乡”的关键桥梁。如农艺师、农业技术顾问、区域经理等岗位需求旺盛。
三是农业企业管理与运营领域:在种子公司、农资企业、农产品电商平台负责供应链管理或品牌营销。产品经理、市场总监、农业项目经理等职位契合乡村振兴政策导向,为农科专业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是新兴交叉领域:新兴职业需求增长,如农业大数据分析师利用卫星遥感、物联网技术优化种植决策;碳中和工程师参与农田碳汇测算与生态补偿项目,为农科专业学生提供了新的职业选择。
主持人:伴随着农业产业的深刻变革,各涉农高校紧盯国家和产业发展需求,在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上取得突破。下一步,涉农学科还要继续深化学科交叉融合,紧跟国际前沿,优化师资队伍,强化实践育人,推动政校企协同合作,助力我国高等农林教育迈向新高度,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筑牢人才根基。值此高考季,期待更多有志青年投身涉农学科,为农业强国建设注入新活力。祝愿所有学子梦想成真!感谢四位嘉宾做客《对话》栏目,分享精彩观点!
刊登于6月5日《农民日报》(内容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