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开放大学是由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省教育厅主管,以促进终身学习为使命,以“互联网+终身教育”为特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体系办学为载体,开展学历和非学历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79年的山东广播电视大学,2020年12月正式更名为山东开放大学。办学46年来,学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
回望昨天,砥砺前行不忘来时路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伟大进程,当时的普通高等教育根本无法满足众多求学者需要,大力培养急需人才,推动国家发展迫在眉睫。1978年2月6日,邓小平在教育部、中央广播事业局“关于筹办电视大学的请示报告”上批示“同意”。1979年1月,国务院正式下发文件指出,“举办广播电视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的新事物,对于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提高广大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加速培养大量又红又专的人才将会起重大作用”,并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广播电视大学的筹办工作,切实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注意总结经验,努力把广播电视大学办好。”同年,山东广播电视大学成立。
广播电视大学的诞生为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高等教育注入了活力,给高等教育制度理念和技术层面带来巨大的变革。山东电大为山东人口大省用较小的投入在短时间内尽快缓解高等教育供需矛盾,探索了电大模式,奉献了电大智慧。上电大,学知识,拿文凭,一度成为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历经了46年的风雨沧桑,山东广播电视大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为我省培养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从对在职职工、学校教师和城市青年等进行学历补偿教育,到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办普通学历教育、开放教育、三二连读教育、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成人本科教育、农村和城市社区基层干部专科学历教育及各种非学历教育,山东电大成为众多齐鲁儿女享受公平教育的平台,事业进步的阶梯,人生丰满的补给站,为实施科教兴鲁战略和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作出了卓越贡献。
立足今天,辉煌成就续写新华章
2020年8月31日,教育部印发《国家开放大学综合改革方案》,省级广播电视大学统一更名为地方开放大学。同年12月,山东省政府发文,同意山东广播电视大学更名为山东开放大学。开放大学绝不是广播电视大学的简单更名或换牌,而要适应国家发展需要和技术发展趋势,实现战略转型。在山东开放大学揭牌仪式上,校领导强调,要把新的使命履行好,将新的牌子擦亮,落实好《国家开放大学综合改革方案》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学习借鉴国内外一流开放大学先进的办学理念、运行模式,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推动山东开放大学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山东省“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的目标提供人才支持,在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勇担使命走在前,聚焦发展开新局。2024年1月,中国共产党山东开放大学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胜利召开,提出了“1186”发展战略,举旗定向,统揽全局,擘画未来,继续教育发展迎来新要求、新机遇和新挑战。今天的山东开放大学,正不断实现以“量”谋大向以“质”图强的转变、从学历补偿向知识补偿的转变、从文凭提高向技能提升的转变、从注重线上到线上线下融合的转变;今天的山东开放大学,开放教育创优提质、基层干部学历教育助力乡村振兴踏上新征程、成人教育专业内涵建设持续深化、老年教育社区教育两翼齐飞全面开花、社会培训项目持续深化拓展。
展望明天,踔厉奋发迈向一流
明天的山东开放大学,将有更强大的办学体系,面向全民提供终身教育及服务,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终身学习体系;将有更全面的教育形式,采取“大学+体系+平台”的办学模式,继续扎根基层、社区、业界,在办好现有学历和非学历教育的基础上,加大开放力度,拓展办学领域,实现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融合发展;将有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发挥开放大学体系办学优势,依靠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整合各类在线教学资源,汇集各类实践实训基地,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资源基地相聚集,构建融合贯通、智能高效的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将有更健全的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进一步完善办学体系,规范管理的体制机制,健全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实行依法治校。作为全国首个获批的省级全民终身学习中心,山东省全民终身学习中心建设项目(一期)预计2026年建成,项目建成后,将显著提升山东省终身教育基础设施及办学条件,补齐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短板,打造终身教育、全民教育、职业教育综合平台的先试先行全国样板。站在新起点,汇聚新力量,山东开放大学将全力书写好新时代现代化一流开放大学建设的奋进之笔。
建设山开,吾辈当可作何为
教育是一场向美而行的遇见。2022年,结束了7年的教育培训生涯,我有幸成为山东开放大学大家庭的一员。虽未参与山开的昨天,但却正经历着山开的今天,见证着山开的明天。
读研时,我的导师周老师援引竺可桢校长的名言,问了我两个问题: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我依然记得,自己的回答是:到浙大来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毕业后想成为一名人民教师。
在这里,我也想回答两个问题:第一,到山开来,做什么?显而易见,教育。但与传统高校不同,开放大学服务对象是成人学习者,致力于促进“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在这里,我可以遇见各种可能,因为这里是全民终身学习的理想家园、这里是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摇篮、这里是山东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旗帜、这里是优秀齐鲁文化的传播高地。第二个问题:来到山开,我将怎么做?坚持对教育的热爱。用热爱厚植大情怀,涵养大格局,把工作当作事业来做,认真站好自己的岗,扎实做好手头的事,把“小我”融入“大家”,用“大家”成就“小我”;用热爱保持脑中有路,心中有数,改革创新,崇学尚德,开放致远;用热爱主动“喝墨水”,愿意淌汗水,去研究、去探索、去躬行,为继续教育事业发展不懈努力。
回望昨天,我们跋山涉水,步履不停,山高水长,映照初心。立足今天,我们心存希冀,目有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展望明天,我们坚信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可成。愿我们每一位开大人,都能用最初的心,走最远的路,做最值得的事,为建成新时代现代化一流开放大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