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要建设‘书香中国’”。自2014年以来,全民阅读已连续12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一系列重磅举措,助力全民阅读事业加速推进。在职业教育从“技能本位”向“素养赋能”跨越的今天,唯有用阅读深耕专业土壤、涵养综合素养,方能培育出德技并修的新时代“能工巧匠”。
据我校2024年阅读数据显示,学生年均借阅专业书籍仅2.7册,自2024年10月推出阅读积分制度以来,师生平均积分仅4.0分。当“快餐式”短视频吞噬着青年学子的碎片时间,“实用主义”思维主导着职业院校师生的阅读选择,我们有必要反思:在培育工匠的征程中,书香是否正在流失,精神钙质是否正在稀释?
回望历史,《考工记》中“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将工匠的技艺与圣人的作品相提并论,《天工开物》里将哲理与科学技术紧密结合,这启示我们:没有书香浸润的工匠,终将成为技术链条上的“工具人”。
专业阅读需解决“浅层化”危机,锻造工匠之艺。某次读书沙龙中,机械制造专业学生直言:“看短视频半小时就能掌握机床操作技巧,何必啃专业书籍?”这折射出高职院校的专业阅读教育亟待重建“技道合一”的认知框架。在工业4.0时代,技术迭代周期已缩短至18个月,唯有加强跨学科复合式专业知识储备,才能应对产业及技术革新要求。应鼓励数控技术专业学生在精读《设计心理学》后,创新设计符合人体工学的机床操作界面;鼓励护理专业学生从《南丁格尔笔记》中获得人文关怀启示,让专业书籍成为打开技术之门的金钥匙。当智能制造专业学生既能读懂PLC编程手册,又能理解《工业美学设计原理》,这才是新时代复合型“能工巧匠”应有的模样。
人文阅读需解决“边缘化”困境,涵养工匠之魂。图书馆借阅榜单中,《诗经》《史记》常年垫底,而“霸道总裁爱上我”类别的网文借阅量居高不下。更令人忧心的是文化认知的断裂:某次思政课上,学生将范仲淹“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误认为“网络励志语录”,将《黄帝内经》“大医精诚”精神与“医患沟通技巧”混为一谈。当技术人才失去“工匠精神”的文化根系,中华文脉和古籍中的智慧密码将无法被创造性破译。唯有让《营造法式》的美学思维与建筑制图课交融,将《本草纲目》的济世情怀渗透进护理实训,技术教育方能摆脱“器用至上”的狭隘。
终身阅读需解决“碎片化”困局,持续工匠之力。调查显示,职业院校毕业生3年后持续阅读率不足35%。部分教师也存在“一本教材用十年”的固化思维,对《工业4.0白皮书》《人工智能伦理导论》等前沿著作视而不见。这种“毕业即知识过期”的危机,暴露出职业教育体系对终身学习能力的忽视。在节奏快、竞争激烈,“各卷其卷,卷卷与共”的当今社会中,烦恼、困惑和压力逐渐增多,因此更需要通过阅读来提升岗位能力、抵御职业倦怠。我校师范学院2021届高小教毕业生张健卫,在校期间爱读书,勤思考,怀揣着“要当最酷乡村教师”的梦想回到家乡万载县仙源乡高岭小学任教,在大山深处创办读书会“竹里馆”,以读促教,以诵育人,同时用微信视频号记录孩子们的阅读、诵读活动,让学生自信表达,让更多人关注乡村教育,现已任职该村小校长。“人民工匠”许振超只有初中学历,但他一直坚持读书,刻苦钻研技术,最终成为享誉业内的技术专家。这种技术习得与精神成长同频共振产生的“可持续发展力”应成为职业教育的鲜明标识。
从鲁班“规矩方圆”的智慧,到李时珍“遍尝百草”的执着;从《齐民要术》的民生关怀,到《考工记》的人文精神,中华民族的工匠传统始终与书香相伴相生。站在职教改革的历史关口,职业院校要让技术人才的成长既有钢的硬度,更有书的温度。唯其如此,方能在机器轰鸣中守护人文薪火,于数字洪流里筑牢精神根基,真正培育出德技双馨的新时代“能工巧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