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报》

贺中国千年文脉

———“春节”入联合国教科文“非遗代表作名录”

作者:姚会元    
2025-06-10     浏览(54)     (0)

去年年底,正当我们满怀着美好的憧憬,为迎接即将走来的2025年春节时,传来了天大的喜讯,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成功申遗。这一令人振奋的好消息,增添了“春节”的喜庆。同事、亲戚、朋友奔走相告,做“鼓与呼”状。
  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辞旧迎新”的希望之节,宋朝的大改革家、大文豪王安石曾为“春节”专门赋诗,曰: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总把新桃换旧符”准确地指明“春节”辞旧迎新之功能,“春节”之时新旧交替,人们将由此辞旧岁,走上新的希望之路。
  元代诗人叶颙也曾歌吟“春节”,他唱道:
天地风霜尽,
乾坤气象和。
历(书)添新岁月,
春满旧山河。
  “风霜尽”“气象和”“新岁月”揭示出人世间严寒消退,春天悄然而至的自然更迭,“新桃换旧符”的更替。
  年年都过“春节”,在中国,从老人到孩童,从男士到妇女,从官员到普通百姓,毫无例外地都遵循这一千年文脉习俗。人们都朴素地认识到,所以这样做,实在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之事。因为,所有的中国人都将“春节”看作是中华民族最最重要的“大节”。2024年12月,经过中国“春节”申遗组织的卓越工作,中国“春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倍感振奋、倍感自豪、全身充满活力。而且,我个人对年年过的“春节”的认识与理解有了进一步的“升华”。我心中不禁呐喊:中华民族万岁!中国春节万岁!
  国人过春节,有几千年的传统。至少在公元前汉代(公元前104年),华夏中国有了自己最早的历法——《太初法》,这是我们祖先在世界上首创的传统历法;在这一传统历法中,用十二种动物作为生肖符号对应相应年份,当传统新年(春节)到来之时,即是生肖符号转换之际,每十二年做一循环。所谓“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的生肖纪年法,生动地体现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万物包容、世间生灵的相互依存法则。生肖符号纪年的历法展示的是中华祖先的聪明和智慧、对宇宙时间体系的认识实践;揭示我们的祖先对自然界的理解与把握;显示出中国祖先对自然界、对宇宙奥秘探索的历史过程;表现出中华先祖绝妙的探索力、创造力。
  传统历法、生肖纪年的发明与创造实在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国春节的历史悠久,是需加珍视的文化遗产。春节期间,人们欢声笑语、举杯畅饮的场景源远流长,影响广泛。从“小年”揭开序幕,至元宵(至民国初年,寓意窃国之贼袁世凯消亡)而结束,在20余天的时间里,包罗万象(年画、新衣、爆竹、彩灯、舞龙、庙会)的庆贺活动,让每个人在活动中感受到“过年”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人们感受到“春节”的快乐、期盼着更加幸福的人生,更加瑰丽的明天。这些传统的、独一无二的庆贺活动,内涵于春节、又成为支撑“春节”的梁柱,使得“春节”不同于中国任何其他节日,而有其自身独有的创造性、整体性、欢跃性、广泛性与传承性。
  “春节”是中国人家庭友爱、和谐的联系纽带。节日中人们手携礼品、探亲访友、追忆先祖、孝敬长辈、慈爱后生。“春节”来临时,人们不管身在何处、无论国内国外,都必在“除夕”之夜赶回家中,吃“团年饭”,餐食寓意新、旧交替的“饺(交)子”。对每个中国人来说,“家”“国”是个根深蒂固的观念,我爱我家、国是千万“家”,国是血缘同胞用“春节”纽带联起的“大家”。
  要努力发掘和发扬“春节”的当代价值。春节具有极大的民众基础。国人盼望“春节”,民众盼望过好“春节”。春节是人民不断求新、向上的刚性期望,它似无形的动力推动社会、推动经济向前发展,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据报纸讲:蛇年春节,中国社会跨域的人口流动达到九十亿人,他们的目的地可能是邻县邻村,也可能是地球的西端,这样的流动规模,对于全球人口80亿的世界、对于中国意味着什么?
  春节在中国的出现与传承,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春节在历史中年复一年、年年相传,她在历史中吸吮并滋润着,有强大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所产生的创造力、拉动力所向披靡。
  “春节”有不可抵御的向心性,在铸牢中华民族凝聚力、团结海外华人侨胞、实现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将起意想不到之力。
  “春节”“过年”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既是欢悦的庆典,又是千年传承的文化。从南至北、从东而西,不仅中国人在“过年”,几乎所有的亚洲国家都在“过年”,都有“春节”放节假的法律规定。随着“一带一路”的繁荣,华人将“春节”传遍了整个世界。“春节”必将成为世界之节日。
  “春节”具有强大的广泛性及同向性,十几亿中国人所抱有的共同的美好的愿景,必将形成一种强大的势能,去创造美丽、和谐、统一、大同的新世界。

  记于2025年中国蛇年春节
  (作者系经济学院退休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