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淯琪 新材料与新能源学院2025届本科毕业生
主要经历:
●2023-2024学年本科生国家奖学金
●2023年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级一等奖
●2023-2024学年深圳技术大学校长特别奖
●2023-2024学年深圳技术大学先进个人“工匠之星”奖学金一等奖
●2023-2024学年深圳技术大学先进个人“研究与创新”奖学金一等奖
●2023-2024学年深圳技术大学先进个人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优等生
●本科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Polymers(IF5.0)期刊上发表论文2篇
毕业去向:
清华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本报记者 邹其渊
2021年的秋天,谢淯琪带着对未知的期待,踏入大学校园,开启了大学求学之旅。2025年的春天,她凭借着不懈的努力与坚定的信念,成功上岸清华大学,即将踏上新的征程。在大学四年的时光里,她以兴趣为引,在科研的海洋中探索;以内驱力为桨,在挑战的浪潮中前行;以信念为舵,在选择的岔路口坚定方向。她用行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青春故事,也为学弟学妹们照亮了逐梦的道路。
兴趣启蒙
在光学领域点燃科研火种
2021年,谢淯琪被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录取。初入大学的她,和许多新生一样,对未来充满了迷茫。“在我不知道应该要做什么的时候,那就做好所有我能做的。”抱着这样朴实的信念,她给自己制定了清晰的计划:先学好大学课程,提前进入实验室参与课题,同时关注实习机会。
大一下学期,一次普通的课堂学习,却成为了她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在学习“迈克尔逊干涉仪”时,光学领域的奇妙世界向她敞开了大门,瞬间点燃了她的兴趣。谢淯琪主动联系了研究集成光电芯片的衣云骥老师,正式踏上了科研的道路。
刚进入课题组时,她几乎是“一张白纸”,对科研项目的流程和方法一无所知。但在老师的悉心指导和自身浓厚兴趣的驱使下,她从最基础的知识学起,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项目。课题组的项目研究与传统课堂学习截然不同,更注重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的能力。在这里,她学会了如何查阅文献、如何设计实验方案、如何分析实验数据。每一次遇到难题,她都积极向老师和师兄师姐请教,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在研读论文的过程中,她能沉浸其中,进入心流状态。“学习感兴趣的内容,是一件无比快乐的事情。”她感慨地说。这种发自内心的热爱,成为了她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动力。
进入课题组后,谢淯琪虽然花在专业课上的时间有所减少,但成绩却愈发优异。课题研究与专业课学习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课题中遇到的难题,有时能在专业课中找到答案;而专业课知识又能巧妙运用到课题研究里。例如,在研究集成光电芯片的过程中,她运用了在专业课上学到的材料结构与性能知识,对芯片的材料选择和优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她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也更加坚定了她在科研道路上走下去的决心。
内驱力迸发
在挑战中构建成长框架
在找到了感兴趣的方向之后,谢淯琪深知主动性和内驱力的重要性。进入课题组后,她几乎每日都会投入到自己的项目中,从未有过丝毫懈怠。一旦碰上难题,她从不会消极等待,而是想尽办法解决。“我不想错过任何一个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她坚定地说。在一次项目研究中,她遇到了一个关于芯片器件制备工艺的难题,尝试了多种方法都没有解决。于是,她主动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整理出了几种可能的解决方案,然后逐一与导师和师兄师姐讨论,最终找到了最佳的解决办法。这种主动探索的精神,让她在科研项目中不断取得突破。
实习期间,谢淯琪迎来了新的挑战。刚开始接触微纳加工工艺时,她的知识储备近乎空白,遭遇问题时甚至不知从何下手。“那时候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懵懂的孩子,对一切都充满了未知和迷茫。”她回忆道。幸运的是,实习的公司为她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有许多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他们也很乐意教她。每当遇到问题,她都会主动向工程师们请教,甚至“缠着”他们问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她不仅收获了丰富的工艺经验,更构建起一套解决问题的思考框架。
此后,再遇到棘手难题,她不再盲目求助,而是先尝试自己分析,从不同角度拆解问题。她会先思考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可能涉及哪些知识点,然后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如果自己无法解决,她会主动找工程师沟通交流,进一步验证自己的想法,或者一头扎进文献资料中,寻找可行的解决方案。“回顾过去这些经历,我一直觉得自驱力是我的优势所在。虽然有时候会因为高度责任感而内耗,但再来一次,我还是会选择继续这么做。”她感慨地说。
信念坚定
在考研路上突破自我
在明确升学目标后,谢淯琪毅然踏上考研之路。起初,她将目光锁定另一所高校,甚至早早选定了心仪的课题组。“完全是基于感性,只是因为我很喜欢那个课题组的工作。”她回忆道。然而,在与毕设指导老师马雷老师深入探讨后,她意识到,考研择校不能仅凭喜好,更需从理性角度出发。于是,她开始综合考量自身未来发展、职业规划以及过往经历。她分析了自己在科研方面的兴趣和优势,考虑了不同学校的学科实力和研究方向,权衡利弊后,将目标锁定为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考研的过程中,最大的收获是她成功打破了长期束缚自己的“限制性思维”。受过往经历影响,谢淯琪时常因害怕被拒而不敢主动争取。即便下定决心做某件事,内心深处也缺乏必胜的信念。就如最初萌生报考清华的想法时,她也觉得这是遥不可及的目标。但这一次,她决定不再被过去的经历所束缚。她不断在内心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过去的经历已经成为过去,我们还有新的征程要开始,不要让过去的经历影响未来。既然决定要去做了,那就相信相信的力量。”她每天都会给自己加油打气,告诉自己“我能行”。
在备考过程中,她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比如知识点的难以理解、复习进度的压力等。但她始终没有放弃,而是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她制定了详细的复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将知识点逐一攻克。
付出后如果实现不了目标怎么办?在考研这段经历中,谢淯琪也有了新的想法。“事实上,追求目标的过程,就已经让我们的人生变得不一样了。”她说道。在备考过程中,她不仅学到了许多新知识和技能,也学会了如何应对压力、如何做决策和取舍、如何制定计划向着目标前进。如果失败了,她还有机会学习如何面对失败,以迎来更多的成功。“是实现目标过程中增加的经验,而不是实现目标本身,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丰富,让我们的头脑变得更智慧,让我们不断地在尝试中更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以及如何获得它。”她感慨地说。
最终,她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坚定的信念,成功上岸清华大学,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这一路走来,她深知每一份付出都不会白费,每一次挑战都是成长的机会。
人间骄阳刚好,风过林梢,彼时我们正当年少。谢淯琪的大学时光即将画上句号,但她的逐光之路才刚刚开始。愿她在未来的道路上依旧砥砺前行,追逐自己的星光,在材料科学的领域里创造更多的可能,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