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穿行于大冶城乡,G316上重载货车川流不息,X124彩虹公路串联起滑翔伞基地与生态民宿,S201旁猕猴桃基地硕果盈枝。
近年来,大冶市交通运输局以路为笔,精心描绘“国省干线提能级、美丽农路促振兴、产业专线活经济”的立体交通图景,让每一条道路都成为经济发展的动脉、乡村振兴的纽带、美好生活的载体。国省干线“强筋骨”畅通发展大动脉在G316大冶段施工现场,泡沫沥青就地冷再生技术让旧路面焕发新生。“这项技术不仅节约成本30%,更实现废旧材料100%循环利用。”大冶市交通运输局总工程师李大锋介绍。作为连接黄石、鄂州的重要通道,该路段改造投入1.2亿元,实施路面刷黑37公里,安装智慧监控设备18套,打造出路面性能指数达96.85的“黄金走廊”。
交通部门创新建立“五方联动”机制:政府统筹资金保障、专家团队技术支撑、沿线乡镇征地协调、交警路政联合执法、群众代表全程监督。在殷祖镇拆迁现场,交通干部与村民围坐枫树下协商的场景成为常态。“既要路网通达,更要民心通畅。”大冶市交通运输局局长胡国红说。通过42次“院坝会”收集群众意见,最终优化平交路口36处,增设客运候车亭12个。
“如今货车日均通行量突破5000辆次,运输时效提升40%。”顺丰纺织物流部经理陈明算起经济账。道路升级带动沿线形成3个工业园、5个农业基地的产业带,2024年GDP贡献值达58亿元。美丽农路“塑颜值”串起山水财富链沿着X124石柯线彩虹公路行驶,15公里路程宛如穿越山水画廊:3处观景平台可远眺云海,5个停车区变身农产品集市,彩色标线引导游客深入毛铺古村落。这条“最美农村路”的蜕变,凝结着交通人的匠心——利用地形高差打造螺旋展线,保留37棵百年古树作天然绿岛,边坡喷播狗牙根草籽形成生态护坡。“路修好了,山货出得去,游客进得来。”毛铺滑翔伞基地负责人孟晴展示着数据:基地年接待量从8000人次跃升至2.5万,带动周边民宿床位增长3倍。在朱铺村采摘园,武汉游客王女士装满红心猕猴桃:“导航显示从黄石城区过来只要50分钟,周末游说走就走。”
大冶交通部门在“美丽农路”创建中坚持“存量挖潜”,尽量不破坏环境、不与民争地,最大程度保护沿线生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完善公路配套便民服务设施,逐步推广智慧公路,改善出行体验,打造一批资源路、旅游路和产业路,促进资源聚合。产业专线“通血脉”激活特色经济圈在S201旁,满载新鲜茶叶的冷链车正驶向武汉光谷。这条“茶香大道”的特别之处在于“按需定制”:转弯半径适应大型运输车,路肩硬化满足摊晒需求,18处错车道方便农忙会车。“从茶园到茶杯,运输时间缩短至3小时。”殷祖镇茶农黄飞点赞道。交通部门联合农业企业开发的“运输需求热力图”,让道路建设精准对接产业需要。
针对特色产业,市交通局量身打造“一路一策”:为柑橘基地设计彩色防滑路面,给稻虾共作区配套水产品运输专线,在古建之乡设置仿古候车亭。在刘仁八镇,“红色旅游路”串起3个4A景区,20公里慢行系统让游客沉浸式体验红色文化。“交通+产业”的深度融合,催生出12个亿元级特色产业集群。
从G316重载车道到X124彩虹公路,从S201产业专线到阡陌农路,大冶交通人用智慧与汗水,编织着四通八达的幸福网。这里没有简单的水泥沥青堆砌,有的是对山川纹理的尊重、对产业脉动的把握、对民生期盼的回应。当车轮碾过新铺的沥青路面,我们听到的不只是发展的轰鸣,更有一曲新时代的“公路交响曲”。
(徐安奇 黄龙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