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青海民族大学 - 《青海民族大学校报》

法学院师生赴对口支援高校开展“江河缘、京津情” 大学生学风建设交流活动

作者:法学院    
2025-06-01     (0)

为提升我校卓越法治人才学生专业素养,进一步加强与对口支援高校的合作联系,拓宽学术视野,加强学风建设,514日至16日,法学院组织师生开展对口支援院校“江河缘、京津情”大学生学风建设交流活动。活动由法学院党委书记张翔、院长白佩君、教师肖婧带队,选派20222024级江河源卓越法治人才班及20221班、2班共24名学生代表,赴中国人民大学、天津大学开展学术交流与学风建设活动。

514日,交流团师生抵达中国人民大学,首站参访法学院和校史馆。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党委副书记洪荞和团委书记徐岩波的引导下,学生们详细了解了该校法学学科的发展历程、特色课程设置及科研成果。随后,交流团参加了中国人民大学3名优秀研究生主讲的考研经验分享会,我校学生学习了备考策略、学术论文写作到心理调适等方面的知识,在积极提问、交流学习中架起了与人大学子沟通分享的桥梁。

515日,交流团转赴天津大学。在天津大学法学院,学生们参观了院史馆,并分组进入本科课堂旁听《合同法》《侵权法》等课程,感受天津大学法学学科的深厚底蕴和课堂浓厚的学习氛围。在天津法院陈列馆,师生们通过实物展陈和影像资料系统了解了天津司法制度的演变和发展历程,并在馆内开展了“法治精神与青年责任”主题学习活动。当天,师生还聆听了北京大学教授易继明主讲的有关知识产权法典化的讲座,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享受了一场学术盛宴。

516日,交流团与天津大学10名本科生、7名硕士交流生共同举办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座谈会。会上,我校学生代表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了在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中的实践案例,以青海多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为切入点,探讨了法治在促进民族团结中的作用。座谈会后,天津大学3名研究生为交流团详细解析了考研政策与跨校考研流程,解答了同学们提出的相关问题。座谈会结束后,全体成员前往平津战役纪念馆,重温解放战争历史、赓续红色血脉。学生们在纪念馆内集体宣誓,立志以法治力量守护国家发展成果。

通过实地交流与红色教育,学生们进一步拓宽了学术视野,深化了爱国情怀与法治使命感。同学们纷纷表示,此次活动感受到了顶尖高校的浓厚学习学术氛围,交流了解了更多高效的学习方法,未来将学以致用,在砥砺前行中践行法治理想,以青春之力厚植家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