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清明节,既是慎终追远的传统节日,也是拥抱自然的春日仪式。在这个兼具哀思与生机的日子里,我们追忆先人、缅怀历史,也在草长莺飞中感受生命的绵延与希望。无论是祭扫的肃穆,还是对生死哲学的思考,清明节始终承载着中国人独特的情感与文化基因。在这一天,绵阳师范学院的学子们前往烈士墓士陵园、纪念场馆等地,在青烟袅袅中寄托对英雄的无限敬仰与怀念。他们深知,今日之和平与繁荣,离不开那些曾经为国家、为人民英勇斗争、无私奉献的先烈们。因此,每一次的缅怀,都是对历史的回望,对英雄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一份承诺与担当。在丰碑前,他们立下誓言,要以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精神,成为新时代的脊梁。
清明细雨润无声,天地间仿佛浸润着对先烈的追思。当我踏进绵阳烈士陵园大门时,脚下的青石板路在雨水的冲刷下泛着微光,每一步都像在叩响历史的门扉。陵园内松柏苍翠,枝叶低垂,宛如垂首默哀的卫士,守护着这片承载热血与信仰的土地。
高耸的烈士纪念碑前,我驻足良久。碑身镌刻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在阴沉的天空下依然熠熠生辉。雨水顺着碑面蜿蜒而下,恍惚间像是未干的泪痕。手指轻轻抚过碑基上密密麻麻的烈士名录,这些名字如同星辰般璀璨,却永远定格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他们用生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用热血书写了民族的荣耀。每一名烈士的背后,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都是对“忠诚”二字最深刻的诠释。
纪念馆内,展陈着一件褪色的军装。衣领上的弹孔边缘泛黄,血迹早已凝固成深褐色的印记。讲解员说,这是烈士张明德留下的唯一遗物。1949年解放绵阳时,他作为突击队长冲锋在前,用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年仅22岁。那一瞬,青春与青春隔空相望,历史的长河在眼前缓缓流淌。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年轻的身影,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奋勇向前,他们的青春在炮火中绽放,如同最耀眼的星辰。这份跨越时空的共鸣,让我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无私的奉献和坚定的信仰。
在陵园的英烈墙上,一封泛黄的家书被放大陈列。“母亲:若儿殉国,勿悲。儿之血已融于山河,儿之魂永护中华。”这是飞行员陈怀民在奔赴淞沪战场前写下的绝笔。1937年,他在飞机中弹起火后放弃跳伞,毅然撞向日军舰艇。如今,他的誓言仍在这片土地回响,而陵园外的高铁正呼啸着穿过他曾誓死捍卫的苍穹。
我伫立于“少年烈士区”的纪念碑前,细雨使得眼前“14岁”“15岁”的年龄标识变得模糊不清。他们本应是校园中孜孜不倦的学子,却在国家危难之际毅然扛起了枪杆。玻璃展示柜中锈迹斑斑的笔杆与残缺不全的课本,默默讲述着“弃笔从戎”的英勇事迹。我不禁回想起网络时代流行的“躺平”“摆烂”之风,而此时此刻,那些年轻却坚毅的面孔似乎在无声地质询:我们是否能够承担得起他们用生命托付的未来。
当离开展览馆之际,一群佩戴红领巾的少先队员正于纪念碑前敬献鲜花。他们踮起脚尖,细心擦拭着碑座,这一幕与玻璃展窗内1949年民众自发为烈士缝制棉衣的照片相呼映。历史的长河在此刻荡起波澜———从缝制战袍的针线到擦拭纪念碑的纸巾,从烽火中传递情报的密信到直播间里科普党史的“00后”博主,尽管守护信仰的形式在不断演变,但精神的传承却始终未被割裂。
经过烈士墓区时,一束鲜花静静地躺在“无名烈士墓”前,花瓣上的水珠晶莹剔透。管理员说,这是附近大学的学生每周自发更换的。我突然读懂陵园设计的深意:主甬道两侧的银杏树,春吐新芽、秋落黄叶,岁岁轮回中,新生的绿意始终簇拥着不朽的忠魂———正如一代代青年在传承中续写民族的诗篇。
随着夜幕的降临,陵园祭台上的长明灯在细雨中显得更加明亮。这束自1951年陵园落成以来点燃的火焰,经历了七十余年的风雨历程,始终未曾熄灭。它照亮了刻有“信仰”二字的石壁,也映照着现代青年手机屏幕上“所有的爱,只为中国”的弹幕。在离开陵园之际,广播中正播放着《义勇军进行曲》,歌声穿透雨幕,与城市广场上庆祝航天成就的欢呼声汇成了一曲雄壮的交响。
清明节不仅是缅怀先人的时刻,也是展望未来的契机。他们的牺牲铸就了我们的现在,而我们的努力,将赋予他们不朽的重生。
(大学生通讯社 邹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