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中旬,主题为“语言接触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中国突厥语研究会第20次全国学术会议在我校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突厥语研究会与我校联合主办,我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青海民族大学)、青海省撒拉族研究会协办。校党委书记黄世和、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董文柱、中国突厥语研究会会长钟进文出席并致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敦煌研究院等50余家单位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参会,共同探讨该领域内的前沿议题。
会议举办5场分论坛,参会专家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以及博士硕士研究生,基于跨学科、多视角方法和理论,从语言接触与语言演变研究、民族语文翻译研究、西北地区文献中的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研究、西北地区历史与文化研究、西北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等六个主题进行了汇报和讨论。
新疆喀什大学牛汝极深入探讨了建构中国突厥语族语言研究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央民族大学钟进文教授聚焦甘青地区民族语言文化的区域特征研究进行了发言;敦煌研究院杨富学研究员通过对吐鲁番出土回鹘文医学文献的研究,展示了回鹘文医学文献的最新研究成果;兰州大学白玉冬教授通过深入解读相关碑文和汉文史料,复原了乌古斯部族的迁徙路径和历史发展脉络;中央民族大学艾尔肯?阿热孜教授对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的维吾尔文翻译历程及译者信息进行了梳理。
我校马伟教授从语言视角解析了撒拉族的历史记忆与社会结构;中央民族大学苗东霞教授详细梳理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视域下西部裕固语中的汉语借词情况;西北民族大学阿布都外力·克热木教授通过“创造性叛逆与创造性翻译”探讨了《红楼梦》诗词的维吾尔语翻译策略;中央民族大学热孜娅·努日教授通过研究认为《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回鹘文译本是体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范性文本;中国社科院阿拉腾奥其尔研究员对“三交”视域下新疆察哈尔蒙古语中的突厥语族语言借词进行了梳理;新疆师范大学赵江民教授探讨了网络流行语“馕言文”的语言变异特征;新疆喀什大学郑燕教授剖析了其传播机制……与会专家们一致认为,未来的研究应加强对语言接触现象的深入分析,进一步探索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大背景下的中国突厥语族语言文化内涵,积极拓展国际学术合作。
期间,特别举行了撒拉语研究专家韩建业先生(1934—2010年)的学术纪念活动,播放了纪录片《韩建业先生学术影像志》,我校马成俊教授发表追思讲话,回顾了韩先生在撒拉语研究领域的开创性贡献,展现了中国突厥语族语言研究学术传承与创新的历史脉络。
此次学术会议以“老中青学者相结合、东西部学者相结合、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历史与未来相结合”为主要特点,展示了跨学科、多视角的研究成果,为我国突厥语族语言研究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史料体系、理论体系、话语体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