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吉林外国语大学 - 《吉林外国语大学报》

教育赋能产业转型升级——长春市高校探索产教协同育人新路径

协同育人:创新模式培育应用型人才

作者:(摘自《长春日报》“掌上长春”2025年5月20日)    
2025-05-31     浏览(4)     (0)

长春市各高校在高等教育博览会上展示产教融合创新成果,吉林外国语大学通过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实践教学平台,创新构建“国内+国外”双轨并行的产教协同实践育人模式,破解人才培养与全球产业链需求的适配难题。学校年均输出的3000余名毕业生中,70%投身“一带一路”沿线建设,诠释着新时代应用型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




从智能工厂到黑土地,从实验室到直播间,高校的围墙正在被产教融合的创新实践打破。当教育真正读懂产业需求,当课堂直通创新前沿,教育的收获不仅是人才供给结构的优化,更是一个老工业基地通过教育变革焕发的生机。这种“接地气”的教育改革,正为长春全面振兴注入持久动能。

在第63届高等教育博览会上,长春市各高校将集中展示产教融合创新成果,分享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长春探索。在国家深化产教融合的战略牵引下,吉林外国语大学以现代产业学院为枢纽,以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实践教学平台为抓手,创新构建“国内+国外”双轨并行的产教协同实践育人模式,破解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全球产业链需求的适配难题。

该校将930个国内实践基地与横跨亚非欧的20余个海外基地串联,形成“本土筑基、全球淬炼”的育人闭环,让课堂与“一带一路”建设现场同频共振。

在双循环培养轨道上,学校将企业真实场景转化为教学资源。跨境电商直播基地里,学生用多语种实时处理跨国订单;中韩创新工坊内,商务谈判案例直接来自长春新区韩资企业需求。

这种“教学即实战”的模式,使理论教学与产业实践实现紧密衔接,学生在解决企业跨境物流、跨文化沟通等实际问题中完成能力跃升。

吉林外国语大学校长秦和表示,“通过项目实战,学生不仅锤炼多语种应用能力,更在跨文化商务实践中磨砺全球视野,成长为通晓国际规则的复合型桥梁。”

如今,双循环协同效应已转化为人才供给优势——学校年均输出的3000余名毕业生中,70%投身“一带一路”沿线建设,在国际贸易、跨境服务等领域发挥专业价值。从长春国际陆港的中欧班列运营,到珲春海洋经济示范区的对俄合作,该校毕业生以“语言+专业”的复合竞争力,成为区域开放发展的生力军,诠释着新时代应用型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