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榆林学院 - 《榆林学院报》

在苦寒和亮光中前行

作者:文学院24级研究生白万花    
2025-04-20     浏览(82)     (0)

黄红铺满地,蔚蓝盖满天。倒计时本上有着醒目的103,那天后会迎来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24点的钟声飘过,第104天上午8点30分,我将会踏入考场。我不知道,在2024年的一月份,吾是否会似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纵情恣肆,又或是如白居易“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少年得意,亦或是比辛弃疾“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的如释重负更甚一筹。只知,这路还长,需慢慢走。只对,路遥先生在《人生》中所讲的:“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有了更深的体悟。

破晓之际,楼下的公鸡还未打鸣,而此时的我正沉浸于使得“一时间洛阳纸贵”的《人生》中难以自拔。路遥先生的人生显然是坎坷的,7岁因贫的过继、王家寒窑彻骨的寒、北京情感路的断交。转机是在路遥的《人生》于《收获》上发表之时出现的,这使得他名躁一时,他的人生迎来了辉煌的高潮阶段。此后,扎实准备三年的他;期间辗转于省城、甘泉、铜川、榆林取材的他;又花六年时间完成了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的他。其文中的文字可以说是毕其一生,耗尽了这位陕北汉子最后的一丝气力。坎坷、苦寒、断交,均未让这汉子倒下去,其一生泣血之作,点亮了青年人前行的路。

一幕幕彩色的印象均显照着其人生之路的坎,一页页泛黄的纸张书写着其人生之路的情,一帧帧黑白的剪辑播映着其人生之路的砺。“他的一生是与苦难为伍的”他弟弟王天乐曾说过。

第一次读路遥先生的著作,是其《平凡的世界》,那时的我还仅沉浸在少平哥苦寒和饥饿的世界中,那年我13岁。而家中的一切光景仍浸透在父母亲黄土地中刨食的困窘中,值得庆幸的是,家中姊妹三人均有学上,姐姐的成绩如少安哥般势均力敌,我亦如少平哥般酷爱读课外书,同样的,因类似的生活境遇,导致我的内心也如他一般极其敏感。如孙家那般困难的境地同样在白家上演着,不过是时代的不同罢了。

双水村孙家的无助,小学毕业后因家中实在困难而难以为继的少安无奈辍学,少平因可怜的自尊心,在同学们三三两两的完全消失后才会蹑手蹑脚出来拿属于自己的那份丙菜;高家村白家的挣扎,三个孩子的学杂费、生活费压不跨经济小康的家庭,但对于一辈子与黄土地打交道的老白来说,每一个生活的波折都足以成为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姐姐每周一整背的苜蓿也只够供应羊圈嗷嗷待哺的羊两天,我每周按时按量带回家的牛奶,是母亲一周中最有营养的吃食。

我们总是在各种境地中生存着,有困苦,有无奈,有庆幸,亦有幸福。前方的路总会有光,摸索着前行总会有光,生活的路途中总会有光。

第二次读《平凡的世界》,是去年考研倒计时的第107天,早上七点躺在破旧的沙发上读、下午两点坐在买衣架免费送的小破凳子上读、晚上睡前躺在自制的白色帘子后读。此时的我已然跳出了书中那贫寒的情景,进入了另一种世界。1975年二三月那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一星半点的雪花,半山腰县立高中的大院坝里吃着非洲菜的孙少平,只能激起我一点波澜,这一年我26岁。考研的数据、冲刺、倒计时、只剩100天如何备考?诸如此类的各种信息充斥在我们的视野中。

书中少平的世界随着他的成长逐渐显露出旷野般的天地,从双水村长大的他极少见到新鲜事,初入县立高中的他志气满满,接触到晓霞为他拿的报纸后,他的世界又打开了一扇七彩的窗,黄原市是他所能见到的最大的世界,黄原古城坐落在大川道,黄原河穿城而过最终汇入黄河,他曾在此揽工,在此经历艰难困苦,也在此收获了成长和爱情。少平的成长代表了那个时代千千万万少年的成长,少平人生的写照亦是当时时代的写照。掠过贫寒的孙家,走向跨越阶层的阶梯,少平用尽了自己的全部力气。

而我从少平逐步的成长中渐渐生长出光的火焰,考研的路途是一个节点,亦是一个起点,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说法印证在每一个考研人的身上,日复一日的读书,也同样让我们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见到了越来越大的世界,我们随着时代的洪流一步步成长,时代洪流的前行亦有着属于我们烙下的印记。又一年清晨破晓,我已不在破旧的沙发间躺着,西北的风依旧凌冽,而泛着蓬勃朝气面庞的我悠然自得的踏入研究生的教学楼,楼道角落间零落摆放的折叠凳子一如去年前行的我。

破晓的光洒遍这世间,云开月明的亮浸润我心间。

第三次读《平凡的世界》,是在读研的当下。秋天,是黄土高原的黄金季节,九月下旬的少平,在一个秋雨濛濛的日子里,带着自己的畜力车,又来到了原西县城。中午时分的秋,少平回到了久别的大牙湾煤矿,望着雄伟的千石山和黑油油的煤堆,此刻的光亮在他的人生中逐渐扩散蔓延。

之于我而言,这如今的时节,落叶还未落到地上,手脚却已开始发凉。溅入眼睑的除了沙子还有带着冰晶的凉雾,半干的水面,潮冷的空气,扬起的笑脸,诉说的、吵闹的、挎着的,皆如半青未红的枣子般的我们。窗外的路还是昨天那样,窗外的小摊一如往常,窗里的我们已抬首灼见。本子、笔、平板懒懒得躺在经霜的桌子上,填满它们的从来不是黑板前的笔记,填满它们的从来都是我们未来生活的印记。铃声总会不合时宜的响起,如人生半路的警钟,准时是它从不曾有的。

望着、听着、感受着这一幕幕场景的我,呼吸着空气中独属于我的收获气息,拥抱着独属于我的人生之光。眼睑的凉感还未褪去,或不忍褪去,或难以褪去,携带着它的下一个你,请紧紧握住,请慢慢前行。

“只有在井下生活过的人,才懂得阳光的价值。”这是路遥先生上井后躺在井口的一面斜坡上晒太阳时说过的话;这也是少平在大牙湾煤矿日复一日中体悟到的;这亦是如今的我的贴切写照。

正如路遥先生在《平凡的世界》中所写的那样:“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少平、你、我,我们一脚一脚的向前挪去,用力前行,直到陷入黑灰的煤窑中,直到温暖的季风吹到绿黄相间的山野,直到太阳永恒的亮光散入这天地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