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新发布的“校友会2025中国西部地区大学排名”中,榆林学院以全国第291位、西部第95位的成绩跻身区域高水平大学行列(2★)。这一突破性进展,是学校近年来深化教育改革、强化学科特色、服务地方发展的集中体现。
特色育人培养胸怀天下身怀一技的一流应用型人才
构建与地方产业结构高度契合的体系。做“强”能源化工类专业群、做“特”生态农业专业群,做“优”人文与社会科学专业群,形成彰显区域特色、突出应用型特征的人才培养比较优势。“‘读书报国’理念在培养扎根塞北人才中的百年传承与实践”荣获陕西省2021年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一聚焦、两并进、三融合”研究生培养新模式荣获陕西省2023年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以现代产业学院为载体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建成7个现代产业学院,其中1个省级、6个校级;开设“微专业”27个、“微课程”135门;拓展产教融合路径,建成行业企业课程案例库458项;设立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中心,新增“智能+”课程群,联合企业开发AI实训模块,推动产教融合向更深层次发展;7个科技小院获农业农村部、教育部、中国科协三部门支持建设。
赓续百年红色基因。恪守“读书勿忘救国、救国勿忘读书”的校训,弘扬“奋斗”大学精神,续写“百年芳华、英才辈出”的荣光。扎实开展新生思政教育“四部曲”:观看红色校史话剧《李子洲在1929》,参观百年校史馆,阅读文学经典《平凡的世界》,聆听劳模报告。
创新“五育并举”新实践,成立“五乐育人学院”,构建了特色鲜明的“五乐”育人体系,实施乐讲铸魂、乐读启智、乐跑强体、乐唱育美、乐劳塑品的“五乐”育人工程,打造一流本科教育“榆林学院品牌”。此成果获陕西省2023年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全力以赴守护好“西北革命策源地”的根和魂,获批中共党史党建学硕士点,成立“西北革命策源地研究中心”,成功举办系列学术研讨会,“西北革命策源地红色故事系列思政课程”项目获批2024年度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建设精品项目。
通过不懈努力,特色育人日显成效。招生位次提升幅度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近三年文史类提升3365位,理工类提升8768位,中外合作提升15690位。
学生学科竞赛实现新突破,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2022年获国赛铜奖2项,2023年获国赛铜奖3项。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中,获国赛铜奖3项,在第十四届“挑战杯”秦创原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国赛铜奖1项。自2017年起,连续七届荣获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
近五年,本科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超过8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三年,研究生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0%以上,在榆林本地就业达70%以上,荣获西部基层就业先进单位。高雄厚校友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榆林学院红色校史话剧《李子洲在1929》入选教育部2022年“高校原创文化精品推广行动计划”。“陕北千人秧歌”展演活动登陆央视《新闻联播》。“重走转战陕北路”成为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品牌活动。
2021年和2022年连续两次荣获陕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竞争成长打造具有应用型大学特质的一流师资队伍
学校2021年建立了竞争成长追赶超越新机制,以“三晒三看”(年初晒思路看水平,中期晒速度看担当,年终晒成效看能力)和“跑三”(跑政府、跑企业、跑校友)作为追赶超越抓手,助催广大教职工走出象牙塔服务大社会,正如《陕西日报》《群众新闻》等媒体所言“让躺平者站起来,让慢步者跑起来”,跑出深度合作、跑出优质项目、跑出高质量成果。推行以质量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在职称评审中引入校外第三方评价及高水平专家评审,优化绩效分配向教学科研一线倾斜。
学校实施“高层次人才倍增计划”与“创新团队建设”工程,建立校政企协同引才机制。2021年以来,每年斥资6000万元引育高水平博士,博士学位人数从2020年的135人增加到2024年的363人,博士占比由18%增长到39.37%。
通过柔性引进、校企合作等方式,在合作引进高层次人才方面取得突破,1人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项目。从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水平大学聘请四名高水平优秀青年才俊担任我校四个二级学院院长。聘请两位大型国有企业领导担任二级学院名誉院长。围绕榆林能源化工、现代农业等产业,聘任行业专家担任陕北民歌学院、乡村振兴学院院长。从“一带一路”教育合作国家引进学科专家13人。学校现有专任教师922人,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552人,其中教授160人。三级教授以上职称从三年前6名增长到23人,其中二级教授3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
开放办学走好特色鲜明的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之路
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在跨域协同、产教融合、特色办学、国际化办学等方面积极探索,成效显著。初步形成“开放驱动、交叉融合”的应用型办学新生态。
——高度契合政府:与榆林市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签订共建中国科学院大学能源学院榆林分院合作协议,聚力将国科大能源学院榆林分院打造成榆林学院科教融合基地。
与榆阳区人民政府共建榆林学院产学研基地、榆林现代农业产业学院。与榆林高新区管委会共建榆林学院大学科技园。“榆林学院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省级大学科技园,获批2024年度陕西省博士后创新基地,入孵企业35家,学校教师创办领办科技企业25家。
——深度融合企业:学校积极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5人作为首席科学家入选陕西省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10人入选榆林市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多项成果入选秦创原第五届高校科技成果展,其中3项实现转化,转化金额达2300多万元。2022年兰炭废水资源化利用技术在2家企业成功推广,合同金额达4600万元。
先后成立乡村振兴学院、新能源学院、陕北民歌学院,主动服务地方需求。2025年1月,根据榆林大学未来发展需求,围绕学科聚焦研究方向,成立了陕北学研究院、榆林现代能源化工研究院、榆林现代农业研究院,聘任三位知名专家学者担任研究院院长,研究院聚焦支撑榆林高质量发展,建设高端智库,将学校人才优势、智力优势、学科优势、地域优势和三所对口支援高校优势转化为学校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广度联合大院大所:小手拉紧大手,推动开放办学协同共赢。与榆林市政府、中国工程院冯起院士团队共建“院士工作室”,参与共建能源陕西实验室、旱区农业陕西实验室。
教育部主导天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3所“双一流”高校对口支援我校。
作为理事长单位发起成立“陕甘宁蒙晋交界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牢记嘱托铸魂育人’应用型高校大思政建设联盟”,领衔发挥联盟作用,促进教育要素流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与安徽理工大学、东莞理工学院、新疆理工学院、包头师范学院、闽江学院等高校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为地方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开放办学格局不断拓展,已与国(境)外26所高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与英国胡弗汉顿大学合作举办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俄罗斯罗蒙诺索夫北方(北极)联邦大学合作举办石油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联合开展“ICC国际创意学院课程改革项目”,2022年招收首届学历类留学生。国际交流体量三年增长120%。
创新驱动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构建“项目—平台—人才”三位一体创新体系,围绕地方产业需求不断完善科研平台优化与整合,成立了陕北学研究院、榆林现代能源化工研究院、榆林现代农业研究院、榆林数字经济研究院、榆林数字乡村发展中心,并与中国科学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合作设立联合基金。2024年纵向科研经费突破亿元。
近五年,围绕地方产业的应用基础问题,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0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国家艺术基金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4项,参与国家区域联合基金6项。科研项目到账经费6.65亿元,从2020年的0.51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1.61亿元。其中横向占比70%。学校现有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省级研究平台从2020年7个增加至2024年29个。
近五年,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59项。其中国家级奖1项,主持省级一等奖2项,参与省级一等奖6项。在创新人才培养上,实施“科研反哺教学”计划,开设20多门特色课程,指导学生获国家级创新创业奖项7项,孵化4家科技型企业。聚焦区域优势打造学科特色,围绕“能源低碳化、生态黄土地、红色文化”申报3个省级重点学科。承办20余场高端学术活动,依托国家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建成4个特色研究方向,年承担地方攻关项目经费超3000万元,特色学科科研产出占比达65%。
赓续星火天地间,奋楫争先启新篇。站在新的起点上,榆林学院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锚定“特色鲜明的一流应用型大学”目标,扬起学科龙头,加快追赶超越,推动学科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打造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按照“强本优硕、更名申博”发展方略,聚合力谋创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高起点学科建设,高自主人才培养,高质量科学研究,高素质师资队伍,高水平对外开放,高效能追赶超越,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不断书写革命老区高校跨越式发展的崭新篇章。
(发展规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