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华东交通大学 - 《华东交大报》

破茧成蝶:90后青年教师的成长记

作者:□王译羚、黄馨、宋昊霖    
2025-05-10     浏览(397)     (0)



电子笔触滑动在屏幕上的瞬间,总藏着青年教师成长的密码。在华交,一批初登讲台的新生力量正经历着职业生涯的“破茧时刻”——他们怀揣理想,在教学、科研、育人中不断探索、逐渐成长。

所在“华东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创新团队”获评 2024 年度“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在交通运输领域国际顶级期刊发表 SCI论文,指导本科生发表交通运输国际会议论文,承担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两年时间,可钰老师实现了从初登讲台时攥皱的教案,到如今游刃于《铁路法》案例库与 SCI 论文矩阵之间的转变一步步破茧成蝶。

成蛹

“华东交大不仅拥有与北京交大同源的学科血脉,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轨道交通人才培养范式,这种学术谱系的契合度让我倍感亲切。”2022 年7月,带着对学术的满腔热忱,本硕博均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的可钰走进了阳光洒满、活力无限的华交校园,成为了一名教师。

从学生到教师,从理论研究者到教育实践者,看着手中陌生的教学任务书和复杂的办公系统操作指南,不免心生忐忑。

幸运的是,学院为可钰安排了学术精湛、经验丰富的前辈老师,进行“一对一”带教指导。提起指导老师范士娟,可钰充满感激地说:“除了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的方法。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对哪些教学内容感兴趣,如何调动课堂学生学习积极性……她也总是适时地提醒我。”

为了备好第一堂课,可钰反复钻研教材,标记重难点,仔细打磨每一张PPT,力求做到图文并茂、逻辑清晰。同时,她还精心挑选了一些趣味交通案例,希望借此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

然而,真正到了上课的前一天晚上,可钰却紧张得彻夜难眠。自我介绍、课堂开场白、课程内容、教学设计……所有的内容都在她的脑海里“走马灯”般转了一圈又一圈。

第二天,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做好教学准备,等待学生的到来。随着同学们陆陆续续到来,教室逐渐坐满,可钰的紧张感也到达了顶点。深吸一口气,她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同学们好 ,我是你们的老师——可钰。第一次上课,说实话,我心里还挺紧张的,前一天晚上都没怎么睡着。”学生们安静地注视着她,目光里带着友善与理解。“不过这丝毫不影响我为你们授课的热情,我期待和大家一起探索交通专业的奥秘。”

随着课程的逐渐深入,可钰的紧张情绪也慢慢消散。课堂上,她精心设计的趣味案例成功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大家纷纷积极互动。当可钰抛出一个关于交通拥堵治理的案例问题时,学生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现场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我从小就一直希望成为一名教师,长大后也经常会思考怎么结合自己的性格、做事风格为国家和行业发展有效的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对于可钰而言,在高校教书育人是最有效的,也是最能实现个人价值与行业发展的深度融合的方式。

破茧

教学是每位新老师要过的第一道难关。

可钰讲授的《经济法与交通运输法规》课程内容偏理论,学生普遍兴趣不高。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她开始思考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她选择从职业需求切入:“必须让学生明白学习这门课对他们未来职业发展的价值。”可钰认为,法律条文的背后是行业运行的逻辑,如果不能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她因材施教,在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之间寻求平衡,通过强调课程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性,结合交通运输专业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站稳讲台后,她开始尝试打破传统教学的桎梏,并提出“四链融合”的创新性教学方法,将教育链(专业知识)、创新链(学术前沿)、产业链(真实案例)、人才链(学生发展)串联起来。

课堂上,可钰会登录95306网站让学生查看铁路货运真实运价,以理解《铁路法》中关于货物、包裹、行李的运价,货物运输杂费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的条款;利用知网万方查阅文献,并邀请科研院所的专家总结最新学术前沿动态;邀请企业导师参与课堂讨论,让学生模拟处理真实的运输纠纷……“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条文,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她在课上反复强调。

真正的突破是2024年课程结课方式的革新——用“科普视频拍摄”替代传统的论文考核。起初学生抱怨“拍视频太麻烦 ,不如写论文简单”,“但当他们真正投入后,创意让人惊喜——有学生模仿《人民的名义》拍摄反腐短剧 ,有小组用动画解读法律条文。这种考核方式有效提高了学生们的法律意识和专业能力。”远超预期的成果让可钰确信:“教育需要打破常规,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科研战场上,可钰的坐标系始终锚定行业痛点。学校赋予的容错空间,让她敢将“空铁联运时刻表协同优化”这类硬骨头课题搬进实验室。当同行还在为试错成本犹豫时,她的研究成果已登上交通运输领域顶级期刊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C——这不仅是个体突破,更是华交“放水养鱼”式科研生态的实证。

“科研与教学并非彼此孤立,参与行业会议、与专家交流,既能拓宽学术视野,又能为课堂带来前沿案例;与学生的互动,也常常能激发新的研究灵感。”基于综合立体交通信息感知与融合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可钰希望未来能继续深挖以高铁为骨干的综合运输组织优化方向,为提高江西省区域综合交通的运输效率贡献力量。

化蝶

从初入职场的忐忑,到摸索中的创新突破,再到沉淀后的从容自信,可钰用两年多时间完成了一名青年教师的蜕变。

两年多的磨砺,让可钰褪去青涩,逐渐找到自己的教育哲学。课堂上,她不执着于“掌控感”,而是以引导者身份激发学生潜能。

作为90后年轻教师,可钰老师在课堂和生活中秉持亦师亦友的原则,既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和尊重,又不失教师的引导和管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都是潜力无限的。”

“老师,有项目可以带我做吗?”在又一次给指导的学生讲解完专业知识后,交通运输专业学生陆雨霏问道。可钰没有给出空泛的回答 ,而是结合当前热点和专业知识,提出了“旅游产品与铁路开行方案”的研究方向,并建议她尝试用 Python 建模求解。此后,每周一次细致指导,仅一个月,她便完成了小案例的模型求解。“想尝试写论文吗?”她鼓励陆雨霏继续挑战。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她的成绩出现了波动。可钰语重心长地对她说:“科研可以锦上添花 ,但基础是学习。下次考试成绩如果不理想,就先暂停科研。”

在她的引导下,陆雨霏不仅科研有成,学业成绩也稳步提升。2024 年,论文成功发表。她毫不犹豫带着陆雨霏前往兰州参加会议,并鼓励她登台汇报。会议现场,陆雨霏自信地展示研究成果,成为该会议唯一以本科生身份汇报论文的参会者。对此,可钰老师心中满是欣慰。

对于即将踏入教师行业的新人,她也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华东交通大学是一个极具包容性的平台,新教师可以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学校永远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同时,作为教师,要始终牢记育人的初心,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和科研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践行‘交通强国’育人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