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穿过公交车窗的瞬间,我忽然读懂了善意的形状,那些不期而遇的温暖,总在某个褶皱处悄然生长。
那日早高峰的公交车上,我背着沉重的书包挤在过道。一位老奶奶突然向我招手,轻点自己的座椅,将位置让我一半,因为地方小,我们只能像两片紧贴的树叶那样局促地坐着。晨光为她的白发镀上金边时,我低下了头,默默地为这份细小的善意感动。
还记得高三某个阴郁的黄昏,我因为一些事情情绪崩溃,在教学楼的角落哭了很久。晚自习铃响后回到教室,我以为会有打量的目光和看热闹的询问,但是只有课桌上堆着的食堂饭团、零食和字迹各异的便签。东西没有署名,我不知道是谁,但是同学沉默的善意却比任何语言都更加有力。
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火车硬座车厢里,邻座大爷见我困得东倒西歪,将靠窗的位置调换给我;暴雨突袭时,陌生同学将整包纸巾塞进我车筐;打工时打翻汤汁,刚认识的同事已拿着拖把出现在身后……这些细碎如星火的瞬间,一次又一次温暖着我,给予我勇气和力量。
之前看小说,有一个特别喜欢的情节,正处人生低谷的主角被反派打倒在地,那些来来往往的、他曾经雄心壮志要保护的人没一个为他停留,他渐渐心灰意冷。夜幕降临,大雨滂沱,一个慌忙赶路的卖米郎被他绊倒,米撒了一地,卖米郎骂骂咧咧地拾米,临走前却将自己的斗笠扣在他脸上,告诉他米不用赔了,雨这么大快回家。这个充满张力的场景,恰似心理学家彭凯平所言,“善意常以出人意料的形式完成救赎”。因为得一斗笠,主角放弃了向世人复仇的念头,继续坚持拯救苍生的梦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我们传递温暖时,永远不知道正在点燃哪盏将熄的灯。
我知道这个社会有太多针对善良下的圈套,但我们却“不能因淤泥拒绝荷花的生长”。当我们主动释放微小的善意时,就是在参与这场永不落幕的善意接力。我相信幸福从来不是终点,而是无数善意瞬间串联的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