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肇始于南京化工学院 1988 年设立的英语专业, 历经 40 年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涵盖英语、日语、德语、西班牙语、汉语国际教育 5 个本科专业,以及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三个硕士点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学科秉持“教研相长、卓越创新”的发展理念,通过“学科-团队-项目”三级联动,构建“外语+”跨学科协同机制,推动科研与教学深度融合,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坚持立德树人,建构三维融合铸魂育人新高地
学科始终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以 “思想引领、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三维目标为纲,创新“问题驱动型” 课程体系,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多语种教学。 聚焦内涵发展,主动对接国家与社会需求,丰富外语学科育人课程体系,探索“五育并举”的外语学科育人新模式。 以“课程思政”为载体,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并融入教学实践。结合多语种专业教育,通过德育、劳育、美育等课内外实践及文化外译路径,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 学科培养的学生在全国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中连续两年获得全国一等奖。
学科深化培养模式改革,推进科教融合,将国家级科研项目转化为外国文学研究方法、 语料库语言学导论等核心课程中的案例,将权威期刊论文、智库报告等高水平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打破文科教研二元割裂,推动“科研进课堂、课堂促探究”,重构“问题驱动型”创新课程体系,形成“教研结合、互嵌共进”的闭环生态。
与此同时, 该学科创新评价机制, 实施 “过程性考核+创新成果认定”双轨制考核办法,将课程论文、学术报告与科研项目成果挂钩。 学生年均获得省部级以上创新创业项目十余项,斩获国家级竞赛奖项百余项,师生合作发表核心论文近百篇,实现“以研促教、以教兴研”的良性循环,在教学双主体互动中,引导学生在中外学术交流中,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打破学科壁垒,搭建学术对话文明互鉴双行道
学院依托“国际化、信息化”的多语种资源优势,打破学科壁垒,构建“外语+”交叉创新体系,推动学科深度融合。 一方面,学科以研究中心和学术品牌活动为载体,以江苏省教学名师、对外交流社科专家、青蓝工程骨干教师等省部级人才为基础,通过“以老带新、以点带面”打造科研团队,将学术活动日常化、互动化,让师生融入有组织的学术共同体,凝聚科研创新合力。
另一方面,学科聚焦全球热点议题开展研究,统筹推进“走出去”与“请进来”双向联动,构建多维度国际文明对话机制,实现跨语言、跨学科、跨文化的中外学术交融。例如,定期邀请国内外名校的专家开展讲座,举办“外国文学中的中国城市书写”“回顾与展望:外国文学七十年”“战争文学与文化”等国际学术研讨会,借助多学科领域的新视角、新理论和新方法,结合新时代话语体系,联动跨领域专家展开深度研讨,为交叉学科研究注入新活力。
与此同时,学科支持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国内外会议,拓宽学术视野,通过各类基金项目资助专业教师进行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 近年来,学院教师获批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外译项目、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项目数项,师生联合译介国外前沿学术成果成效显著。此外,学科注重与国外高水平高校合作,与西班牙萨拉戈萨大学共建 “中西跨文化与区域国别研究中心”, 与德国中型企业应用技术大学等高校开展双学位及本硕联合培养项目,与西班牙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合作开展硕士预科项目, 与康普顿斯大学 CCEE 中心签署学生培养协议,每年选派学生赴英国剑桥大学,日本鹿儿岛大学、三重大学,德国慕尼黑应用语言大学,西班牙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萨拉戈萨大学(孔子学院),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孔子学院)等院校交流学习,以国际科研合作、跨校联合培养等形式助推师生参与国际学术对话。
助力地方发展,彰显新时代外语人的使命担当
学科以语言服务为抓手, 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服务意识, 引导其铸牢使命担当。 在专业建设中,学科主动对接国家和地方战略需求,开展社会服务、建言献策,助力智库建设。近年来,学科受江苏省委宣传部等单位委托翻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为《江海学刊》等期刊提供学术翻译服务,为六朝博物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单位提供外语志愿服务,为“十四化建”“南京优道”等企业提供语言培训,为国际体育赛事、学术会议等提供外事服务。
同时,学科结合国别与区域研究成果,撰写智库报告,为国家及政策制定机构提供决策参考,贡献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教师的智慧与力量。 此外,学科注重强化学生的语言服务意识与使命担当,在人才培养中融合专业技能提升与社会发展、国际传播需求,形成命运共同体意识,展现新时代外语人的风貌。 例如,“青言”外语志愿服务团队依托学科特色,发挥语言专业优势,积极提供各项语言服务;定期选派学生参加联合国青年大会、教科文组织实习等国际组织项目;依托外语学科优势,引导广大师生党员在深度体验红色文化中融入专业知识,开展多语种诵读、金句誊写等活动,以多语种讲好中国故事。 其中,“多语种话党史 坚定师生信仰”系列党日活动获江苏高校最佳党日活动优胜奖, 受到省委教育工委表彰,“多语种誊抄党的二十大金句”项目获省大学生网络文化作品三等奖。
坚定文化自信,构筑全方位国际化交流平台
学科契合国家与时代需求,始终践行“启智铸魂、传声立言”的人才培养使命,找准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切入口,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提升国际传播力。 针对各专业特色,学科通过专业教育、行业实践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中华文化传承与国际传播意识,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传播水平。
在课程设置上, 学科融入 “中华才艺”“中华诗词吟唱”“中华礼仪之美”等美育实践课程,通过“花朝琴台雅集”“孟冬琴歌雅集”“行走金陵”“着汉服、习茶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市集活动, 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 同时, 学科与国内外多所院校机构建立了实习实践基地,定期选拔、组织学生到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西班牙萨拉戈萨大学的孔子学院开设精彩纷呈的中国语言文化课程,以自身实际行动展现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沟通者”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探索“外语+”跨学科教育模式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开放办学、多元交流,搭建交互式合作网络,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深化协同创新, 构建起了立体、开放、多元的教育国际化新格局。
展望未来,学科将进一步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教研相长、卓越创新”的核心理念,深化“外语+”跨学科协同机制,推进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倡导文明交流互鉴, 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南工大智慧和力量。
学科建设处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