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 -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报》

命运转折处的人性微光

作者:郭婷    
2025-04-03     浏览(53)     (0)

孟加拉国一哥和旅行博主杜克的故事展现了机遇与善意对人生改变的重要性。一哥的坚持自学和善意杜克的同情心共同创造了一次改变命运的相遇。大学生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也应当有同理心和共鸣,为彼此创造机遇和纽带。

孟加拉国街头,人力车夫一哥与旅行博主杜克的人生轨迹偶然交汇,迸发出令人动容的火花。这个看似偶然的相遇背后,却隐藏着某种必然——一哥十二年的坚持与自学,为机遇铺就了道路,杜克内心深处的善意,使他愿意停下脚步。这个故事让我们不禁思考:机遇往往青睐有准备的灵魂,而人性中的善意则是连接偶然与必然的桥梁。

一哥的故事告诉我们,所谓“幸运”,不过是长期坚持后的水到渠成。他每日工作14小时,坚持自学英语,这种在逆境中的不懈努力,正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言的“德性实践”。当代大学生常抱怨“内卷”与“躺平”的两难,却忽视了像一哥那样在平凡中积累非凡的可能。清华大学教授格非曾说,“生活的奇迹往往发生在你快要放弃的那一刻之后。”一哥没有因贫困放弃自我提升,这才使他在机遇来临时及锋而试。当我们感叹命运不公时,或许更应问问自己:是否已经做好了迎接机遇的准备?

杜克的善意介入看似偶然,实则植根于心的人道主义关怀。杜克没有将一哥仅仅视为服务提供者,而是看到了一个值得尊重的生命个体。这种视角的转换,体现了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的“极限境遇中的交往”——当人们摆脱社会角色的束缚,回归到最本真的人与人关系时,最纯粹的联结便会产生。中国古代思想家王阳明提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杜克的行为正是这种“仁心”的现代诠释。对大学生而言,在参与支教、志愿服务等活动中,我们不仅是在“帮助”他人,更是在打破心灵的壁垒,建立真实的人际联结。一哥与杜克的故事提醒我们,真正的改变始于将“他们”的问题视为“我们”共同的问题。

这场相遇的双向救赎,揭示了人性最深刻的一面——给予与接受的辩证统一。表面看来,杜克是施予者,一哥是接受者。但细究之下,一哥的坚韧品质,同样给予了杜克精神滋养,而杜克也从这次帮助中获得了心灵的满足。当代大学生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应当认识到自身的成长离不开社会支持,而我们也应对他人的遭遇有同理心,能够共情共鸣。正如那次未完成的肯德基之约,象征着人与人之间永远有待续写的故事,我们的社会责任也永远处于“未完成”状态,需要不断用行动去填充。

站在大学这个人生的关键节点,我们既是命运的承受者,也是命运的创造者。一哥与杜克的故事告诉我们,机遇看似偶然,实则是对长期坚持的回报。善意看似简单,却能打破最坚固的社会藩篱。身处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当既有一哥的坚持,又有杜克的善意,在各自的领域里成为连接偶然与必然的纽带。

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在《小王子》中写道:“真正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同样,真正改变命运的,往往不是那些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点滴善意与坚持。当我们在图书馆挑灯夜读时,在实验室反复尝试时,在社区志愿服务时,或许正不知不觉地为自己和他人创造着命运的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