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洛阳理工学院 - 《洛阳理工学院报》

雨润家国魂

作者:李云博    
2025-04-30     浏览(39)     (0)

清明时节,细雨漫过长江水,青冢前供奉家族记忆,祭祖扫墓饱含对民族脊梁的礼敬。清明文化的时代价值愈发凸显,今日之中国处处皆是清明的精神注脚,文明赓续的春雨,慎终思远,传承中让文明生生不息。清明细雨浸润神州大地,我们看见的不仅是追思敬仰的传统仪式,更是一个古老文明面向未来的精神觉醒。

细雨漫过长江水,垂柳轻拂英雄碑。清明时节的雨,总带着历史的重量,一滴一滴浸润着五千年文明的根系。“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一座座青冢前供奉的不仅是家族记忆,更是一个民族对“根”的虔诚守望,个体的追思,终将汇成民族的集体记忆。此刻,山河静默,天地同祭,华夏大地上每一缕风、每一片云,都在诉说着“家国”二字的分量。

回溯五千年文明长卷,家国情怀始终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底色。从《礼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伦理建构,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士人担当;从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的铮铮誓言,到方志敏《可爱的中国》的赤子情怀,家国同构的文化基因深深植根于民族血脉。这种精神传承在清明时节尤为凸显——祭祖扫墓的袅袅青烟里,既有对家族先辈的追思,更饱含着对民族脊梁的礼敬。那些镌刻在历史丰碑上的身影,用生命诠释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深刻内涵,为后世树立起永恒的精神坐标。

从先辈们用脊梁筑就的高地上远眺,清明细雨早已超越了祭祀的范畴。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少年先锋队员的红领巾与苍松相映;在雨花台烈士纪念碑前,年轻党员重温入党誓词的声音与松涛共鸣。这些仪式不是简单的追思,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是文明火种的代际传递,英雄从未远去,他们化作了星辰,照亮民族复兴的征途。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清明文化的时代价值愈发凸显。从三星堆考古工作者轻拭青铜器的双手,到航天人仰望星空的眼眸;从扶贫干部走遍山村的足迹,到科技者攻坚芯片的灯火——今日之中国,处处皆是清明的精神注

脚,先辈用生命守护的火种,正在我们手中化作照亮人类文明的灯塔。当游子从都市带回柏树苗种在祖坟旁,当海外侨胞通过云端参与宗族祭祀——清明不再只是回望的仪式,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正如横渠先生所言“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家族的祭扫追思,终将化作文明赓续的春雨。

“对先辈最好的告慰,就是创造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在这个慎终思远的日子里,我们以清明的名义完成了一次文明的深呼吸:真正的永恒,不是逃避时间的流逝,而是在传承中让文明生生不息;真正的纪念,不是沉溺于往事的悲欢,而是将先辈的期许化作脚下的长路。

清明细雨浸润神州大地,我们看见的不仅是追思敬仰的传统仪式,更是一个古老文明面向未来的精神觉醒。当春风再次染绿江南岸,当孩童在烈士雕像前献上鲜花,我们终将明白——清明的雨,从来不只是泪水,于个人,它是“不负此生”的惕厉;于国家,它是“弦歌不辍”的传承,更是一个古老民族向未来奔涌的潮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