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的历史时刻,洛阳理工学院三位校友潘敏、侯俊峰、刘秀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殊荣。他们从河洛大地走出,扎根生物制药、烟草制造、装备制造三大领域,以十四年、二十八年、三十六载的坚守,在平凡岗位上书写着非凡答卷,证明“劳动创造幸福”不是口号,而是千万次调试、数十年坚守的结晶,用智慧与汗水诠释着新时代劳模精神的深刻内涵,以创新之犁深耕行业沃土,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淬火绽芳华,筑梦显担当2011年,潘敏从洛阳理工学院生物技术专业毕业,加入普莱柯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一线。十四年间,她从普通技术员成长为生产二部车间主任,带领团队攻克多项技术难关。
面对疫苗生产工艺复杂、设备效率低的行业难题,她主导优化冻干曲线参数,改进纯化工艺,使产品合格率稳居行业前列。车间内每一份实验记录都凝结着她与团队反复调试的汗水,都承载着对生命健康的敬畏。在智能化转型中,潘敏推动车间管理革新,建立标准化操作规程体系,实现生产流程全追溯。从实验室到生产线,潘敏用行动证明:坚守与创新是科技工作者最质朴的担当。
2024年,潘敏以河南省人大代表的身份作为优秀校友代表,重返母校参加毕业典礼,传递坚守与奋斗。她深知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的关键意义,因此她结合自身丰富的行业经历,为同学们解答在学业和职业规划上的困惑。在分享科研经验时,潘敏说道:“生物制药的每个环节都关乎生命,必须精益求精”,并以自身“十年磨一剑”的成长历程激励学子,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鼓励学生深入产业一线寻找科研方向,在专业领域深耕细作。
荣誉墙上,“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与“全国劳动模范”奖状交相辉映,记录着这位80后车间主任的奋斗足迹。她以“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信念,让生物制药的技术优势转化为守护生命的坚实屏障。科技促发展,匠心铸辉煌侯俊峰自 1997 年从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便扎根河南中烟许昌卷烟厂制丝车间。身为中共党员,他以信仰为帆,在电气维修的海洋里破浪前行,从维修工成长为拥有 80 余项国家专利的技术专家,一干便是二十八载。
在工作上,侯俊峰始终坚信创新是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力量,于是毅然投身创新浪潮。在制丝车间的一方天地里,他以创新为楫,勇立产业优化升级的潮头。面对传统制丝工艺效率低、能耗高的痛点,他带领团队完成 90 余项技术创新,其中烟草行业首套规模化异地供丝输出系统累计完成 5 万吨供丝任务,年节约成本3520万元,成为行业标杆。
围绕智能工厂建设,他是无畏的勇士,冲锋在前。在设备升级中,侯俊峰带领团队调试参数,优化算法逻辑,在无数个日夜的坚守中,成功构建设备智能化自诊断系统,使设备故障率显著下降,让智慧维修从理论构想变成板上钉钉的现实科技,让维修行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作为高级技师,侯俊峰始终践行“干一行、精一行”的信条。他主持的20余项课题累计为企业节约成本 2000 余万元,培养的技术骨干成为车间中坚力量。在缭绕的烟草香气中,他用创新打破传统制造业的桎梏,让“老车间”涌动“新智慧”。创新破壁垒,智造启新章1988 年,刘秀华从洛阳理工学院建材机械专业毕业,投身宁国水泥厂一线。三十六载光阴里,他就像一颗“种子”,在机器轰鸣中汲取养分,在图纸堆里淬炼本领,从技术员成长为安徽海螺川崎装备制造公司掌舵人。
2012 年调任海川装备公司后,刘秀华迎来了事业的转折点。面对国外技术垄断,他带领团队攻克盾构机制造组装难题,研发的耐磨陶瓷新材料性能超越国际同类产品,成功打入菲律宾、印尼等 16 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让“中国制造”在水泥装备领域赢得国际话语权。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刘秀华深知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由他一手创建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已成为企业创新的摇篮。在这里,他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的技术和经验,开创“传统帮”模式,培养出 160 余名高级职称人员和高级技术人才。这份传承,让活力竞相迸发、才智充分涌流。
从图纸设计到国际市场竞争,刘秀华用三十六年打破“卡脖子”困局。在“中国梦·劳动美”的宏图里,他是千帆竞发中的奋楫者,更是“干一行、精一行”的践行者。从“建材新人”到“行业标杆”,从“技术能手”到“育人导师”,这位从洛阳理工走出的全国劳模,必将激励更多青年学子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用汗水浇灌梦想,以实干铸就辉煌。
三位新时代劳动者的奋斗轨迹,交汇成洛阳理工学院“致知 致善 致能 致新”校训精神的时代回响。他们以实干为笔、创新为墨,在各自领域书写着“劳动创造价值”的精彩答卷;他们用坚守诠释初心,以突破定义卓越,为“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这种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发展的精神坐标,必将激励更多青年在时代大潮中勇立潮头,用智慧和汗水浇灌出更加绚丽的梦想之花。
潘敏的冻干曲线优化、侯俊峰的供丝系统革新、刘秀华的盾构机突破,不仅是技术成果,更是中国工匠精神的时代注解。当“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迈进,这三位全国劳模如同三盏明灯,照亮产业升级之路。他们的故事激励着后来者:唯有以匠心深耕、以创新破局,方能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留下属于奋斗者的不朽印记。(融媒体中心记者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