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大学的校园里,有这样一位青年,她以心理学为墨,将共情化作笔锋,在志愿服务的宣纸上晕染出治愈人心的暖色长卷。她就是外国语学院英语师范专业2022级本科生黄依依,一位热忱奉献的“心灵守护者”。
从青海高原到江苏社区,从特殊儿童教室到高校交流论坛,黄依依的志愿轨迹串联起无数温暖瞬间。她以超460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长证明了“心灵志愿”不是一朝一夕的热血,而是日积月累的坚守,是心与心的同频共振。
在特教长廊
种出心灵的回声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星星,需要被看见与守护。”黄依依始终将这句话铭记于心。作为校心理协会主席,她聚焦特殊儿童心理健康,主导“与爱共筑,携手同行”特教志愿项目,构建起“科普教学-手工创作-团体辅导”三维服务体系。
在校心理协会的三年里,黄依依始终坚持“季季有、月月伴、周周见”的活动形式,通过每季度的“趣味心理广场”、每月的心理科普主题活动和每周的“心灵氧吧”小团辅,持续为特殊儿童及参与者提供心理支持,帮助他们深入探索内心世界,有效打破认知壁垒,舒缓压力。
为精准记录特殊儿童的成长轨迹,黄依依策划了“星星成长日记”,通过个性化观察量表和情感行为日志,为每位儿童建立多维度的动态成长档案。在一次感恩演出活动中,她对接的孤独症小男孩突然主动举起鼓棒向她打招呼,这个微小却珍贵的瞬间,让她深刻感受到特教志愿的意义:不是单方面的拯救,而是用耐心与陪伴唤醒心灵的共鸣。“依依很细心,总能注意到一些容易被别人忽视的细节。”校心理协会成员张叶这样评价道。
外国语学院辅导员王磊表示:“黄依依的细心不仅表现在对他人的关爱中,也表现在对工作的态度里。她坚持以身作则,不仅将心理协会的日常管理工作处理得井井有条,更在大型活动中表现出良好的统筹能力。”
在支教路上
点燃心灵的烛火
海拔4000米的青海门源,群山环绕的河南商丘,都留下了黄依依支教的足迹。连续两年担任暑期支教晨曦公益团队的负责人,她不仅将文化知识和热情倾注于教育事业,更将心理学知识巧妙地融入支教课程。在黄依依看来,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沟通和成长。
在青海尕木龙上村,她每日承担6-8节的课堂教学任务,从未懈怠。针对高原儿童的心理特点,她设计出“自我认同与心理健康”“民族文化传承”等特色课程。在“自我认同与心理健康”的课堂上,黄依依用温暖且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孩子们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在“民族文化传承”的课程中,她带着孩子们探寻本民族文化的瑰宝,让民族自豪感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为深入了解学生,黄依依翻山越岭开展家访工作,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和情感需求,共建立起200余份“心理成长档案”。一幅“有阳光的窗子”画作是其中最动人的注脚,它不仅是一位因贫困而沉默寡言的孩子在黄依依的鼓励下重拾自信的象征,更是她用爱和专业点亮孩子们心灵的最好证明。
在河南支教时,她联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学子,开发“非遗扎染+心理对话”跨学科课程,让传统手工艺成为孩子们表达情绪的载体。当孩子们用五彩扎染布描绘内心世界时,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之美在实践中悄然呈现。黄依依坚信:“支教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这把火,点燃了乡村儿童对未来的憧憬,也照亮了她作为师范生的初心——成为给学生带来光的引路人。外国语学院团委副书记、晨曦公益团队指导老师花振豪夸赞道:“黄依依是一位兼具行动力与感染力的青年,她将师范生的专业素养与心理协会的工作经验结合,设计的‘心理+非遗’课程,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为乡村儿童提供了独特的心理疏导方式。”
在代际碰撞中
传递心灵的温度
在2023-2024学年高校“活力社团”风采展示活动中,黄依依带领学校心理协会获评全国高校活力社团,成为学校首个获此殊荣的学生社团。2024年,她代表学校赴南京参与“12355”全国高校心理交流论坛,分享的“朋辈互助网格化管理”模式被广泛采纳,带动400余名学生加入心理志愿服务队伍。
闲暇之余,黄依依也将心理学的触角延伸到更广阔的社会场景。从菁菁校园到烟火社区,她将心理健康教育化为纽带,推动社区党建与青年实践的“双向奔赴”,让心理学的关怀成为连接不同群体的情感桥梁,绽放出温暖而治愈的光芒。
在象房新村社区,黄依依策划的“红色记忆手账”活动吸引了十余名老党员的参与。这些历经风雨岁月的老同志,通过手绘、文字等方式重温入党初心。“很多老人的子女不在身边,他们需要的不仅是陪伴,更是情感的共鸣。”黄依依和其他志愿者一起,耐心聆听他们的故事,在眼神的交汇和活动的互动中让老同志感受到被尊重和被需要。
每周“七彩四点半”的心理科普课堂是黄依依联合其他志愿者为附校儿童建立的“心灵氧吧”,通过“情绪小怪兽”“心灵放映厅”等互动课程帮助儿童解密情绪奥秘。黄依依巧妙地运用可爱的卡通形象,将抽象的情绪概念具象化,让孩子们能够轻松地识别快乐、悲伤、愤怒、恐惧等不同的情绪。黄依依回忆说:“曾经有个孩子画了一只蓝色的怪兽,说‘这是我生气时的样子’。通过这样的互动,我们能更早、更精准地发现孩子们的心理需求,从而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支持。”
正如黄依依所言:“若有一束光能照亮他人前行的路,我愿永远做那个执灯的人。”这位年轻的“心灵守护者”,正以梦为马,在志愿服务的征途上阔步前行。她的故事,是江大青年知行合一、奉献社会的生动缩影,更是新时代青年用担当书写青春华章的真实写照。
(学生记者 尚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