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上时速300公里的高铁,从武汉向西行,一段跨越山河的医学往事正徐徐展开。我们追溯着同济医学院的历史,来到了到四川西南角的宜宾李庄古镇。这座千年古镇,曾以宽阔的胸襟,托举起中国医学的文化脊梁。遥想当年,同济大学被日寇轰炸成一片残垣,同济师生为保存学脉火种、传承知识文化,不得不迁校。他们在战火的侵袭下辗转多地,最终在李庄落脚办学,完成了横跨一千多公里的“文化长征”。
同济的李庄往事起源于一则短短的十六字电文:“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走在保存完好的李庄古镇上,导游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起源。1940 年,同济师生正驻扎在昆明。日军实行的“疲劳轰炸”战术迫使校方决定再次启程,迁往四川。听说此事的李庄开明士绅罗伯希、王云伯经慎重考虑后,冒着风险主动发出电文,邀请同济大学前来李庄。“十六字电文”从此成为同济大学历史上不朽的佳话,承载着李庄人民朴素又无畏的家国情怀,也书写着战争年代中国人民跨越地域和阶层的情谊。
来到祖师殿门前,导游停下脚步:“这里从前就是同济大学医学部所在之处。当年村民为了迎接同济大学,‘请’出了九宫十八庙中世代供奉的神明,把神殿佛庙提供给他们作教室。”神殿内还保留着当年的桌椅手稿及场景复原雕像,很难想象在这样一处供奉神佛之处学习科学知识是怎样的感受,但正是这看似不可思议组合成为了战火硝烟之中的简陋学舍,庇护了飘摇大国的文化血脉和科技发展。
同济大学迁入后,又有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等十余所文化科研机构迁来。李庄成为了抗战后方的文化中心,科技与知识的新风逐渐吹入李庄。听闻我们是医学院的师生,导游向我们讲述了一则趣闻。当年由于教室光线昏暗,医学生在解剖课上必须凑近标本仔细观看。村民偶然看到便误以为在“吃人”。从此“下江人”(上海人)吃人的传闻流传开来。为了破除流言,医学部专门组织了一次科普展览,向村民展示人体标本、科普医学知识。医学部的老师也就地开展科学研究,在痹病和川南流行病的研究上取得了瞩目的成果,有多篇学术论文见刊。同济人在延续学脉的同时,也在用自己的方式给李庄带来新的发展与力量。
抗战结束后,同济大学回迁上海,结束了流离办学的历史。离去并非意味着终结,“医脉”的火种仍在李庄的热土留存。承载着李庄和同济数十载情缘,2016 年,李庄同济医院由名誉院长吴孟超院士亲自揭牌开院。在实践育人座谈会上,院方向我们介绍了当地的医疗发展概况及医院发展历史。作为一所基层医院,为实现“将有限的医疗资源实现最合理的分配”,院方正大力引进人才、鼓励创新,将“厚德至善,精诚致远”的院训落实发扬。
会后,我们与医院引进人才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他们告诉我们:“在基层,我们会拥有更多‘放手干’的机会,同时也会收获到更多的职业成就感,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能够看到身边群众生活因自己的力量得到明显改善,这是一种别样的幸福。”他们朴素的话语也激发了我们对专业意义的思考,以及对“到基层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的党员先锋精神的认识。
实地感受前辈对学脉的传承守护,体会市井乡民朴素又炽热的家国情怀,见证了医学脉动在李庄的传递延续……这是一趟穿越时空的思政课。如今,我们早无须为求学辗转奔波,但仍应牢记这段过往,将先辈情怀与爱国主义深植,并更长久地传承下去。
(作者单位 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