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财经大学 - 《山东财经大学报》

责任与守护

——一名少数民族学生辅导员的教育实践与思考

作者:统计与数学学院  阿娜尔古丽·阿布力米提    
2025-05-29     浏览(15)     (0)

少数民族辅导员六年工作心得,关心学生成长,打造关爱体系,提升学习效率,帮助建立民族共同体意识。用激情与坚守实现教育者的使命。

时间过得真快,我毕业留校当辅导员一晃 6 年了。

作为学校的少数民族学生专职辅导员,我始终秉持一种坚定的信念:这份工作绝非浅显的“良心活”,而是一项需站在政治高岗之上、以战略性视角审视的宏伟育人工程。面对少数民族学生那多元且复杂的成长需求,责任”二字仿若千钧之重,承载着无尽的使命与担当。

学校、学院对少数民族学生关怀备至,从科学设计校园管理机制、柔性落实规范要求,到动态关注学生体验并给予精准服务反馈,每一个环节都追求极致,确保学生在安全、稳定的环境中专心学习,茁壮成长。工作实践让我深知,一次精准且成功的干预,恰似黑暗中的明灯,拥有改写一个家庭命运轨迹、点亮一个学生未来之路的强大力量;而一次不经意的疏忽,则如同狂风骤雨,有可能无情地消解数年如一日辛勤耕耘所积累的成果。

面对那一群来自偏远山区、牧区的学生群体,我和同事们精心构筑起“经济帮扶-心理疏导-学业支持”的三维关爱体系。预科班学生小夏母亲猝然离世,我搂住蜷在宿舍啜泣的她……颤抖的肩压着千钧悲伤,那段痛苦的时光里陪她翻看母亲的照片,相拥的泪水渐渐有了温度。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那一刻我想起我的老师陈虹说的“教育者要如帕米尔高原的天空,既容得下暴雪,也托得住雏鹰”。当她把家乡的馕饼塞进我手中时,我知道——爱,永远是叩开少年心门的金钥匙。

针对学生因语言转换而导致学习效率低下的现象,我们精心组建了“学习小组”,借助朋辈之间的互助力量,实现知识的二次转化。正如让沙漠中的少年认识大海不能仅仅依靠空洞的说教,而要为他们创造真正看见大海的机会一般,我们积极组织学生亲身参与各种活动,用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去破除信息茧房带来的束缚,使新疆籍学生成为家乡的“政策宣传员”,在传播知识与文化的道路上发挥重要作用。

每当接手新生班级,我便在第一次班会上立约,请学生们允许我做他们朋友圈的常客,同时我亦将生活之窗全然敞开。那个深秋午夜,当阿祖在朋友圈发出“生命不过荒唐玩笑”的诀别动态,我狂奔的脚步踏碎了宿舍区的安静。推门而入时,这个因失恋绝望的姑娘正蜷缩在窗台边缘。彻夜长谈中,她胳膊上那些自己抓挠出的绯红伤痕,刺痛着我的眼睛,直到晨光染亮窗帘,方才听见那句带着哭腔的“老师,我想再试试”。这场生死博弈让我彻悟:那些午夜闪烁的红点、隐晦的歌词片段,实则是突破数字隔阂的生命拯救通道。

通过无数次饱含深情的主题班会,用鲜活案例,帮助学生洞悉世事纷繁,将爱国主义情怀深植于孩子们的心田。最令人振奋的是,七届少数民族预科班 380 名学生中,有 213 名同学主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其中 1 名中共党员,257 名共青团员。这些数字的背后,不仅昭示了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更让我们坚信:教育是抵御一切极端思想、守护国家未来的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六载时光,弹指一挥间。我恪尽职守,以“孕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苗”为职业追求和事业所系。那些夜阑人静之时,宿舍区内孤独而坚定的巡查步伐;那累积成籍、字字珠玑的谈心笔录;那手机之中,恒时静候、时刻待命、永不沉寂的消息鸣动,皆汇聚成我立德树人、筑梦未来的坚不可摧之基石。正如老师所言:今天所做的一切相加就等于未来”,每一次深夜职守,每一段谈心记录,每一天即时回复,都在为少数民族学子的精神成长夯实地基。

未来的日子里,我愿做沙漠中的红柳,根须深扎于民族文化的广袤厚土,枝干高耸,汇聚起民族团结的璀璨星辰与希望之光。这种坚守恰似老师所言,生命需要保持一种激情,激情能让别人感到你是不可阻挡的时候,就会为你的成功让路”。当看到曾想轻生的阿祖如今活泼开朗热爱生活,当收到小穆父母用不熟练的汉字写来的感谢信,当发现小夏的日记本里工整抄写着“我要替妈妈看看新时代”……我的内心充满了收获与幸福。这份从忐忑不安到心手相连的蜕变,正是对教育者最珍贵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