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清明, 我们不仅会想起那缠绵的细雨,还会想起那艾草的清香。 细密的雨丝斜织在白墙之间, 将小镇洇染成一幅水墨丹青。 在这样的时节里,一缕艾草的清香总会从小巷深处飘来, 那是青团的气息,是春天的味道。
青团的历史, 可以追溯到千年前的寒食节。 相传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纪念抱木焚死的介子推, 下令在其忌日禁火寒食。 百姓们便用艾草汁拌入糯米粉,做成碧绿的团子充饥。 后来寒食与清明渐渐融合, 这抹青翠便成了清明时节最动人的颜色。 清代《清嘉录》中记载:“市上卖青团、焐熟藕,为居人清明祀先之品。 ”可见这小小的青团, 早已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
在清明节的前一天, 我常与母亲踏着晨露去采撷最嫩的艾草。 那些沾着露珠的嫩叶, 总会在指尖留下挥之不去的清香。 回到家中, 母亲便将其洗净并焯水, 随后将艾草捣碎并与糯米粉揉成面团,反复揉搓,直到掌心都染上淡淡的春天的颜色。 馅料也是提前备好的豆沙馅,用红豆慢慢熬煮, 沙糯的口感要恰到好处。 在家乡,包好的青团会垫上新鲜的柚子叶后再上锅蒸制,待雾气氤氲时揭开锅盖,你会看到一个个碧玉般的团子泛着温润的光泽。等它稍微放凉,咬上一口,芳香扑鼻、软糯可口!豆沙馅料的香甜、艾草和柚子叶的清香融合得恰到好处,似乎一口便尝到了春天的味道。
这抹青绿里也藏着人们的绵绵情思。 每逢清明,家家户户都会摆上一碟青团祭祀先祖。 那盈盈的绿色,是生者对逝者绵长的思念,也是对大自然的虔诚敬意。古人认为,艾草可驱邪避秽,这青团便成了迎接新生的美好祈愿。
如今,青团早已不再局限于清明时节。咸蛋黄肉松、芋泥奶酪等新式馅料层出不穷,但无论怎样变化,我还是最眷恋母亲做的传统青团。那艾草的清香总会让我想起细雨中的家乡, 想起那些镌刻在时光里的温暖记忆。青团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一份流转千年的文化印记,是中国人对生命、对自然最诗意的表达。
细雨依旧,艾草在微风中舞动着,那碧绿的团子躺在瓷盘里,宛如一颗颗凝固的春意,安静地诉说着清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