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来自斯洛伐克的马乔罗娃·米凯拉,跟团队一起参观青岛啤酒博物馆。青岛啤酒博物馆里陈列的珍贵史料让她目不暇接,她不停地用手机拍照、记录。后来,在参观过程中,她沉浸式地感受了啤酒文化,竟没有意识到手机的丢失。
直到她随团到达下一个地点准备考察时,她才发现手机不见了。她焦急地翻找自己随身的书包,六神无主。马乔罗娃·米凯拉此行是作为斯洛伐克国家代表,参加由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承办的“一带一路”国家太阳能风能应用研修班学习,她丢失的是工作手机,因此格外着急。
学院副院长杨晓刚带队外出参观学习,见到学员落队,他敏锐地察觉到有情况,立刻返回询问。在得知原委后,杨晓刚一边安抚她的情绪,一边帮她回忆走过的路线、去过的地方,并安排同行教师联系导游,询问餐厅的工作人员。
与此同时,一位中国游客在人潮拥挤的青岛博物馆文创区看到了一部手机。他环顾四周,试图找到失主,却没有发现任何焦急寻找的人。这位中国游客毫不犹豫地将手机交给文创区工作人员,希望他们能帮忙找到失主。景区工作人员接到手机后,尝试联系失主。但手机设有密码,且文字显示都是外文,没有任何线索可以联系失主,只好耐心等待。
马乔罗娃·米凯拉在慌乱中突然想到可以请同行的学员拨打自己的电话。“嘟嘟”几声后,电话另一端传来了声音,接通电话的她激动不已,但语言不通。经沟通,马乔罗娃·米凯拉可以按照工作人员的指引前往景区指定地点领取手机。但考虑她对中国不熟悉,且语言不通,我决定替她前往取回手机。在返回青岛啤酒博物馆时,我简要说明了情况,工作人员马上带我找到了指定的地方。据了解,八月份青岛啤酒博物馆日均人流量可达3.3万人,而文创商品区更是人满为患,工作人员忙碌不已。经过一番沟通,工作人员确认了手机的主人是马乔罗娃·米凯拉,安心地让我交还给她。
当我回归团队时,远远地就看到马乔罗娃·米凯拉,期盼的眼神,她满怀感激。她多次感慨地说:“在中国旅行,我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友好和热情。这次经历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的环境非常安全,中国人民是英雄。我丢失的手机能够这么快被找回,让我对中国留下了更加美好的印象。”
我微笑着回应: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丢手机很正常,中国人民一直弘扬拾金不昧的中华传统美德,也希望所有外国朋友在中国拥有美好的回忆。”
马乔罗娃·米凯拉带着失而复得的手机,继续在青岛考察,心中充满了对中国人民的感激之情。这次经历不仅让她对中国的新能源发展、历史文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让她对中国人民的善良和助人为乐的精神感到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