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南大学 - 《中南大学报》

《观赏植物学》:感受生命之美

作者:□本报记者  周灵灵  张亚轩    
2025-05-15     浏览(305)     (19)

通识教育选修课《观赏植物学》课上,植物爱好者们通过观察、对比、实物展示等方法,学习和掌握植物识别要点。学生们用独特的表达方式展示他们对植物的理解和感悟,并在结课展示中赋予植物崭新的绽放。这节课让同学们走出课堂,感受到自然的美和生命的脉络。


《观赏植物学》课上,部分同学的手工作品


 

       周六清晨,阳光为紫叶李的花丝镀上金边。外国语学院的刘瑞闫熟练地将花画进已经装满龙爪槐、鸢尾等花卉的笔记本中。这一幕出现在通识教育选修课《观赏植物学》上,各学院的植物爱好者们在这里探索植物的奥秘。


       走进植物的世界
       面对纷繁的植物种类,许多同学有“脸盲”的困扰。“掌握植物学基础理论是精准识别植物的前提。”生命科学院唐璐璐在授课时会先带领同学们按类别梳理校园植物的结构特征、生态习性及养护要点,再由同一生态型拓展至国内外的流行植物。此外,她还采用实物教学法,采摘典型叶片进行现场展示,帮助同学们理解抽象的专业知识。
       实地考察校园植物也是这门课的重头戏。“这样既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让他们在观察中运用所学强化认知。”同学们在自由探索中将植物分享到课程群和大家一起辨认,原本用来交作业的课程群瞬间沦为“花海”。
       “春季校园里的蔷薇科植物花期近、外观像,讲清它们的识别要点是关键。”在唐璐璐的对比教学中,同学们开始注意到梅花花瓣贴梗生长的特性,能准确识别桃花特有的燕尾状嫩叶,观察海棠花瓣不均匀的色泽分布。这些细节特征成为同学们认识植物的独特名片。秋季,一张由唐璐璐手绘的校园植物导览图成为同学们必备的“植物追踪器”,“这张图能帮助同学们找到隐藏的宝藏——那些散布在校园的果实。”


       体悟生命之美
       “植物蕴藏独特的文化内涵。赏花贯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我们总能从诗里感受文化的力量。” 唐璐璐感慨道。建艺院王一诺发现诗中的蓬草意味漂泊,梧桐代表悲凉……“古人对植物的情感寄托让我深受触动。”
       诗词让同学们领悟了植物的文化意蕴,而亲手培育种球则可以真切感受到生命蜕变的美好。教学中,唐璐璐听到同学们希望学习植物养护知识,就增加了“培育种球”的实践教学。当看到早上还含苞待放的水仙下午就全然绽放时,预防医学的姜翘楚兴奋地在课程群里晒出照片。在结课展示中,同学们以独特的方式赋予植物崭新的绽放:校园植物在3D建模中郁郁葱葱;硫酸铜结晶而成的玫瑰折射出奇光异彩;热缩片制成的永不凋谢的花蕊。
       “教学让原来只专注于植物研究的我,带领同学们认识校园内外的植物。通过欣赏植物之美,帮助同学们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是开设这门课的初衷。”唐璐璐说道。
       九年时光,唐璐璐把这门课上成了校园里的一道风景。当同学们走出课堂,依旧能透过枝叶,看见自然的诗意和生命的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