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 -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报》

三十余载教坛耕耘,我始终坚信: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设计不止于技艺,更在于思维与生命的表达。在视觉传达设计的教学路上,我以“清水入渠”精进自身,以“实践为引”夯实学生根基,以“创意为魂”唤醒作品的生命力,努力做一名无愧于新时代的“大先生”。

从教30余年,她有话说……

作者:□美术设计系宋艳华    
2025-05-27     浏览(31)     (0)

宋艳华老师在指导学生修改毕业生纪念品冰箱贴设计时,强调了实践和创意的重要性,通过不断学习保持科研与教研状态,并在教学中与学生共同成长。她以实践为引夯实设计之基,并鼓励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她善于因材施教,激励学生发展创意,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


宋艳华老师指导学生修改毕业生纪念品冰箱贴设计   宋艳华老师和指导的学生在颁奖现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若停滞不前,课堂便成一潭死水。

我始终要求自己保持科研与教研的学习状态,让知识如活水般流动。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和参与省级科研课题 6 项;作为课程负责人主持省级精品课程《艺术学概论》、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摄影摄像》,主持山东省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上线课程 1 项、山东省社区教育优秀课程资源 1 项;在《艺术百家》《图书评论》《作家》 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2007 年,为让自己站在讲台上更有底气和为人师的魅力,在工作14 年之后我重整旗鼓考取硕士研究生给自己充电;2020 至 2023 年,面对 AI 浪潮,主动学习数字艺术工具,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对比分析《清明上河图》的叙事构图与虚拟场景设计的异同,学生惊讶地发现,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散点透视”竟与VR 设计的“自由视角”异曲同工。“老师,您怎么也用 AI 生图、生视频?”有学生好奇地问。我笑着展示自己用 DeepSeek、即梦、可灵、豆包等软件生成的实验作品说:“工具会变,但美的规律永恒,我们要做的是驾驭技术,而非被技术驾驭”。

以实践为引夯实学生的设计之基设计不是纸上谈兵,必须扎根现实。我常带学生走出课堂,在真实项目中锤炼能力,助力地区经济的发展。

2012 年为博济桥街道办事处设计新年挂历;2013 年本地品牌山东嘉有肥料公司面临品牌老化与新产品推广问题,在系里牵头下我组织学生为其重塑品牌视觉形象,策划设计系列广告、包装、展板、宣传折页及单页等。2023 年,我带领设计团队丈量过学校每一栋楼宇每一条道路,从现场绘出线稿到提炼升华出艺术化的设计稿,为学校设计出毕业生纪念品冰箱贴、新生入学通知书;2023 年秋,为秦庄村设计标志及视觉系统;2023 年,课程实践作业《我眼中的东昌学院》第一期、第二期短视频在学校官微中展播。设计不是自嗨,而是解决问题,学生以“设计为人民服务”为初心,在艰辛中收获着快乐,以上设计实践均被品牌方采用并落地生产。

以创意为魂绽放作品的生命之花好的创意为设计注入了灵魂,我一直强调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创意的重要性。我曾教过两位性格截然不同的学生小陈和小崔,内向的内秀有思想,外向的开朗且热情洋溢;我激励小陈上台表达交流设计思想,引导小崔勾画思维导图、呈现设计的理性及逻辑表达。

直到一次参加比赛,我带领她们对策略单进行深度解读、对设计主题进行多维度创意及大胆表达,并转化为有情感温度的设计语言,看到两人共同做的菊啵啵 IP 形象设计,我看到了感性和理性思维碰撞后的创意之光,更看到了团队合作成果,最终她们的作品《榄菊,守护你的热血青春》 获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国赛铜级奖。

毕业时她们对我说:“老师,您让我明白,创意不只是天马行空,还是对功能的最好诠释,更是对审美的引领性表达。”

教育如农事,需深耕细作;育人如雕琢玉器,不需把每块石头打磨成同样的摆件,而用顺着天然的纹路,让隐藏的光华透出来。三十年来,我以“活水”滋养自己,以“实践”培育学生,以“创意”唤醒灵性。在这个技术更迭的时代,我依然坚信:真正的“大先生”,不仅要授业解惑,让每一颗种子都能按照自己的方式茁壮成长,更要帮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设计语言,在专业领域奏出自己的华美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