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独家
“看到李旭东老师在游泳课班群发布裁判招募通知时,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回想成为学生裁判的原因,第一临床医学院2024级马小雅坦言这是一次偶然却充满意义的尝试。选拔过程虽不复杂,但后续的培训比较严格。运动会前夕,所有学生裁判需集中学习比赛流程、仪器操作规则和应急处理方法。例如,短跑项目中助跑器的精准安装、长跑项目起终点标识的布置,甚至运动员衣物的转运流程,都需要反复演练。
“三千米和四百米赛跑的规则完全不同,起跑线的位置、道次桶的摆放都有严格标准。”通过李旭东老师的系统培训,这群学生慢慢成为了熟悉各类赛事细节、可以较为熟练地运用计时设备的“学生裁判”。
学生裁判的核心任务是为运动员服务,确保赛事准时、有序进行。他们的工作远不止吹哨和计时,他们还要赛前布置场地、赛中转运衣物、赛后维护设备……每一项都考验着耐心与细致。例如,短跑项目时间紧迫,裁判需在几分钟内将运动员的装备从起点送至终点;而五千米长跑中,数十名选手同时出发,衣物存放箱不足的问题曾让团队措手不及。“最后,我们拆分小组、分工协作,才避免了混乱。”马小雅说。
面对突发状况,冷静与协作是关键。“一次200米比赛中,因选手对道次判定提出质疑,然后裁判组立即调取比赛录像,与主裁判共同复核,最终以视频证据了平息争议。”马小雅现在还能回想起当时的场景,“公正不是一个人的判断,而是多个环节的共同监督”。学生裁判的权威性,正源于各个环节的严谨。
三天的高强度工作,是对体力与心理的双重考验。马小雅坦言:“站在烈日下记录成绩时,我真正理解了‘责任’二字的分量。”裁判经历让学生们迅速成长。
“面对数千人的赛场,任何失误都可能影响全局,所以我们需与运动员、其他裁判频繁协调,然后在物资短缺或规则争议时,我们必须快速提出解决方案。”通过赛场的磨砺,学生裁判们的沟通能力和决策力得到提升,抗压能力增强。
更深刻的变化,是对体育精神的重新认知。马小雅激动地说:“女子三千米竞走比赛中,一位兰大女生以世界冠军的水平完赛,仅用十几分钟!那一刻,我看到了坚持与天赋的完美结合。”赛场上的热血与温情,让她意识到,体育不仅是竞技,更是运动员意志与努力的写照。
而对于未来,马小雅已萌生更深的热爱。“我希望执裁游泳比赛!”马小雅眼中闪着光“游泳兼具力量与美感,而我恰好喜欢游泳课。”这份兴趣与专业的结合,或许正是她作为学生裁判最独特的优势。
裁判工作的成就感,往往藏在细节中。每天赛事结束,裁判老师们列队鼓掌欢送运动员退场,运动员缺氧仍咬牙冲刺,只为学院荣誉而战,对手间互相搀扶,践行“友谊第一”的誓言……这些瞬间让作为学生裁判的马小雅明白,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退场时,我站在赛道边鼓掌,忽然觉得三天的疲惫烟消云散。”这份感动,源自对职责的坚守,更源自对体育的热爱。
学生裁判的经历,是一堂没有课本的人生课程。他们在服务中学会责任,在挑战中磨炼心智,在细节中理解公平。正如一位裁判的感悟:“运动会的意义,不仅是奖牌与纪录,更是让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位置,无论是奔跑还是守望,都能闪耀青春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