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讲座的主题是‘历史写在小说侧边’,其目的就是想让大家看一下,在中国近代医药史中有哪些有意思的事情和发人深省的故事。”一开场,马伯庸就以其独特的叙事魅力吸引了全场听众。
4月28日下午,我校江宁校区会议中心二楼报告厅座无虚席,作家马伯庸应邀做客我校“博文讲堂”第十九讲。这位以《长安十二时辰》《显微镜下的大明》等历史题材作品而闻名的作家,以“历史写在小说侧边———《大医》与近代医事闲谈”为主题,为300余名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文学与医学的跨界对话。
马伯庸首先向在场师生介绍了其长篇作品《大医》系列的创作缘起:2017年他应邀为中国红十字会系统建立的首家医院———上海华山医院的职工作讲座,在参观院史馆时,发现该院的历史是一个宝藏,于是产生了创作《大医》的念头。
讲座现场,他与在座师生分享了其创作调研过程中发现的故事:从使用“铁肺”顽强生存五十年的美国男孩小施耐德,到经历史考证存疑的青霉素逮捕令;从记录贵阳战火中医务人员相互勉励的珍贵信件,到意外发现徐悲鸿住院记录的古籍清册;从林巧稚因考场救人而被破格录取的医德佳话,到延安医生徐根竹既找出“吐黄水病”病因又破获敌谍案的双重贡献。深刻的医药故事,深沉的爱国情怀打动着每一位师生,现场掌声雷动。
讲座尾声,马伯庸以医学誓言为切入点,深刻阐释了医者精神的普世价值:“医学生入学前宣读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与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关于‘大医治病’的论述可谓异曲同工。这种跨越时空的呼应,共同印证了救死扶伤的职业操守和仁心仁术的精神品格,是人类医药学传承中永恒不变的灵魂。”这一精辟见解,引发了在场师生的深刻共鸣。“今天的讲座让我感受到历史不仅是枚举的事实,而且是有温度的现实场景。马伯庸老师让我们看到医学进步从来都不是孤立的技术演进,而是裹挟着传统与现代、科学与迷信、个体与时代的复杂交响。”参加讲座的2024级本科生郑哲洋深有感触,“中国近代医疗发展史、从业者的医者仁心恰如一面明镜,提醒我们在追求技术精进的同时,更要坚守医学的人文本质。作为中国药大的学子,我们更懂得从这段讲述中汲取精神力量,从曾经技术进步与人文传统的冲突中看到,药学研究不能缺失人文关怀。”
在春风轻拂柳丝、繁花竞相绽放的时节,学校迎来第30个“4.23世界读书日”。图书馆携手学工部、研工部、校团委、教师工作部、教务处及各学院,精心筹备举办樱花读书节系列活动,策划推出超40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阅读活动。从文化讲座到科研分享,从书评写作到经典诵读,从心理健康关怀到创新实践活动,全方位覆盖师生多元需求,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校园文化生态。
“博文讲堂”是学校重点打造的文化品牌,活动以大家名家讲座的方式涵育学生人文素养。自开办以来,已邀请多位大家名家来校交流,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在4月的活动中,南京大学徐雁教授提出的“阅读疗愈”,将《平凡的世界》等经典书目转化为情绪疏导的“良药”,让不少同学直呼“原来读书还能治愈心灵”。南京师范大学黄灿带领学生在《诗经》吟诵中感受古韵之美,2022级本科生褚顾涵回忆道:“当全体齐声诵读‘关关雎鸠’时,那种跨越千年的文化共鸣让我浑身起鸡皮疙瘩。”而南京大学苗怀明教授对南京文学脉络的深度剖析,则让2022级本科生向燕蕊改变了看法:“本以为药学和文学不沾边,听了讲座才发现中医药文化也是地域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王宏甲带来的《天上有颗“南仁东星”》专题讲座,更是将活动逐步推向高潮。王宏甲老师以生动笔触和充沛情感,讲述南仁东先生为“中国天眼”奋斗的壮阔人生。2023级本科生李东夏激动地说:“以前只知‘天眼’震撼,这次才懂背后凝聚着南仁东先生几十年的心血,他的坚持让我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科研精神。”2022级本科生徐琰智感慨:“南仁东先生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触动了我,作为一名药物制剂的学生,我也要以‘兴药为民,强国有我’为目标,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这场承载着深厚爱国主义情怀的讲座,不仅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更点燃了同学们奋斗报国的热情。
即将在5月21日举办的“民族音乐之美”讲座同样备受期待,民乐爱好者2022级本科生向燕蕊兴奋地说:“终于能系统了解古琴、琵琶这些传统乐器了,这波必须冲!”更令人瞩目的是4-6月的人工智能系列讲座,“传统药学研究是否会迎来颠覆性突破?AI技术会给药学研究带来哪些变革?”类似的讨论热潮迅速蔓延至课堂、实验室与校园角落,成为师生近期热议的焦点。
“精彩一小时”是图书馆、党委教师工作部面向全校师生精心打造的思想引领平台、榜样树立平台和深度交流平台。活动邀请药学及相关领域的优秀教师和专家学者,通过一小时的主题报告,分享他们各自的成长经历、传递专业知识、交流学术前沿,为广大青年教师和学生了解行业动态、探讨技术难题、交流发展规划等搭建优质平台,助力师生全面发展。“精彩一小时”讲座早已成为学子追逐的“学术灯塔”。中药学院李彬教授在“一站式”社区分享“逐梦科研矢志不移的本草探索之旅”的科研故事,让2023级本科生李东夏至今记忆犹新:“李教授提到实验失败上百次仍不放弃,这种科研精神太震撼了!”如今,即将到来的周君教授的“我的青春故事”同样未宣先火,让同学们满怀期待。
“心理驿站”系列是图书馆、心理发展中心、高艳玲心理工作室联合主办的一个温暖而有能量的活动,汇聚多方的平台与优势,在广大学生中营造一种关注心理健康的氛围。“心理驿站”通过设计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活动,向大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支持同学们学习及生活中的心理成长需要。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张丽萍主任的“情绪管理课”曾帮助许多同学走出焦虑。而将在5月20日苏州大学王尔东教授的“爱自己——心理剧的秘密”讲座更是引发关注。
这三大品牌活动相互协同、多维发力,形成强大育人合力。“博文讲堂”厚植文化底蕴,带领同学们在文化的海洋中遨游,提升人文素养;“精彩一小时”点燃科研热情,持续为同学们打开科研的大门,激发探索精神;“心理驿站”守护心灵成长,关注同学们的心理健康,助力全面发展。它们共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生动图景徐徐铺展。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更探索出文化育人、科研育人和心理育人深度融合的新范式,为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学子们在知识的滋养下茁壮成长,在文化的熏陶中坚定信念,在科研的探索中追求卓越,在心灵的关怀中收获温暖。
(图书与信息 武莹)